@准女王:“看脸时代”,“变美教育”了解一下

青鹿教育
+ 订阅

今天是3月8日妇女节,越来越多人称之为“女王节”“女神节”,强调了女权主义的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女性需要更强的自我修养与蜕变。而在这个可以“看脸吃饭”的年代,我们对美的认知与教育跟上了吗?

开手机可以刷脸,移动支付可以刷脸,进汽车火车站可以刷脸,今年集“五福”都可以刷脸······没错,这就是一个越来越看脸的社会!

所幸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张脸。

特别是女性,当听到别人夸她美,心里多少会感到愉悦。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女孩子的时候,以培养内在美为理由,将孩子往“自己长得丑”的自我认知上培养;而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用“强制留短发”“撤销美术课”等剥夺学生追求美的权利。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董卿当了这么多年“央视一姐”之后,却因为一档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令许多平日最爱吐槽央视晚会的年轻人惊呼“真女神”。

在外人看来如此内外兼修的美女董卿,提起父亲对自己的魔鬼教育,总会垂泪。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不允许她多照镜子。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不如多看书”。

此外,董卿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把过多的心思放在打扮上。

董卿爸爸的爱是给予挫折教育,然而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要学会发现以及肯定孩子外在的美丽之处,给予孩子面对自我的信心,面对他人的赞美,像外国人一样勇敢地说:“谢谢!”

然而,目前在中国,确是这样的父母居多:

开明一点的父母,在别人夸自己的女儿长得好看的时候,她们往往会回复:“哪里哪里。”如果外国人听到的话,他们可能会产生误会,觉得不可思议,身为父母,连自己的女儿哪里长得好看都不知道;刻板一点的父母,要是别人不经意夸他女儿漂亮,他不高兴,还不认同。

拼脸不是万能的,没有脸就万万不能

其实,像董卿爸爸一样的父母都怀着望女成凤的夙愿,希望女儿摆脱成为花瓶的命运,通过读书去充实自己的内在,提升自己的才华与素养。外貌是女儿的先天资本,而不是女儿这个年龄阶段应该追求的目标。

他们认为,在该努力的时候放弃努力,去追求所谓的美貌而扰乱心志,这是绝大多数女孩都会犯的错误。这些家长狠心地剥夺了女儿追求美以及肯定美的权利,残酷地否定女儿对于自我的良好认知,甚至向女儿灌输一种错误的认知——你长得不怎么样,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外在美,你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在美。

拼脸拼不过人家,那就拼才华。

被贴上了长得丑的标签的女孩子,她们会从怀疑自我审美到接受父母灌输的错误审美观念,她们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即使内外兼修的董卿,提起父亲的魔鬼教育,还是会垂泪,这其中又有多少说不清的酸楚呢?

爱美之心是每个女人都有的。那穿衣打扮对女人真的很重要吗?

今年 2 月份,当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张虹的竞技成绩毋庸置疑—— 2014 年 2 月 13 日,张虹夺得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 1000 米比赛冠军,拿下中国速度滑冰冬奥历史首金,2015 年 2 月 1 日,张虹获得第 11 届 CCTV 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颁奖盛典年度突破奖。

此后,2015 年 2 月 10 日,张虹正式成为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其中,她靓丽的形象、甜美的笑容为她的事业锦上添花。

中国速滑选手张虹

在大家的观念里,大多数运动员都是不修边幅地沉迷于训练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但她的生活却因为有对美的追求充满了乐子。张虹爱自拍,且张张经典。

参加2018平昌冬奥会自拍留念的张虹

马尾辫洋溢青春的秀美,披肩发展现着女性的妩媚,画了淡妆卷着头发看起来婉约柔情……好像各种风格都适合她。

杂志海报上的张虹

她是个很爱表现的人,硬盘里存满了自拍照,手机里的自拍和视频 App 有好几个,直播平台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她就已经有好几万粉丝了。甚至有网评称她是“最不像运动员的运动员”

张虹的日常自拍

这是一个盛行快餐文化的社会,看脸是最直接比较人与人优劣的方式,穿着打扮得体将会降低他人对你的认知成本。还有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女性,且会显得更聪明。

回头再想想,即使女孩在应该学习的年龄阶段认真学习,但当这些女孩们长大要直面社会的时候,输在起跑线上的她们又如何把落下多年塑造自我美好形象的功课拾起,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呢?

会打扮是一种天赋,是一种从小的耳渲目染,深入骨髓的触觉,这种触觉,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优势。而注重审美观念的家庭,将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熏陶。

欠下的美育课,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再补上

在当今这个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很多学校却对学生的美育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与关怀。

2 月 25 日是很多学校开学的日子,非常遗憾的是,今年又在微博上看见了这样的新闻:

学校强制学生剪掉头发,只能留学校规定的某几种、甚至是某一种发型。还有学校担心学生自己找理发店打理的发型不符合标准,专门请了理发师到学校门口蹲守,见到一个“发型不合格”的学生就拖过来现场处理,尽全力保证绝无漏网之鱼。

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都是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即便是言也只能在网上匿名发发牢骚。相反的是,某些老师则是得意洋洋,觉得自己在这场和青春叛逆期学生的战役中,又赢下了关键的一仗。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剪短发,出发点是让孩子们把心专注于学习上,少把心思花在外表和修饰上。然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注重自我个性,渴望获得自由、自主与尊重,很多时候会通过反抗成年人的要求及挑战规章来做自己。

学生不愿剪短头发的背后,需要学校和社会关注的是背后隐藏的逆反心理与爱美心理。学生留什么发型,更多的并不是他们审美能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他们审美权力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美丑都无法选择,你还能让他如何在今后几十年的漫长生涯中去辨别、追求甚至创造美?

学生阶段,是一个孩子能力养成和性格养成最重要的阶段,何必在这个阶段粗暴地一刀剪断他们的审美权。学校应更人性化地来执行此规定,在不过分违反风气的情况下(如不染发烫发和特殊花样),能允许保留一些有个人特色的发型。同时切勿粗暴对待,如强行剪断及停学处理。

同样,学校为了更高升学率撤掉的美术课,剥夺的并不只是学生的才艺,更是学生对于美的认知。

当这些学生进入到大学这个开放的小社会里,在与光鲜亮丽、打扮出色、穿衣得体的同学竞争中,很多人都会陷入自卑或者盲目跟风中。在此后很长一个阶段,为了不被嘲笑穿衣打扮或者为了成为更加出色的人,他们需要花更大的机会成本去弥补先天的不足。

追求美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日本女性开始化妆的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据说最近日本的女性大多是从小学中学开始使用基础护肤品(多为中学 2 年级左右),到了高中、大学开始使用化妆品。根据 2013 年日本的调查数据显示,约 40% 以上的( 18 岁以上)女性每天都会化妆。

日本著名影星石原里美

对比日本,中国(大陆)的女性中有很多人对于护肤与化妆这两大概念的认知上并不清晰。据 2015 年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仅约有 10% 的大学生每天进行护肤、化妆。另外,毕业之后才开始化妆或根本不化妆的人高达 40% 。中国女性开始化妆的时间基本上在大学 2 年级左右。这也就是说,日本女性比中国女性的化妆开始时间整整早 3 ~ 6 年。

石原里美的妆容被日本女孩们争相效仿

在日本文化中,即使没有完美的五官,女人也必须勤劳打扮自己,给身边的人展现一个干净整齐的自己。而不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就自暴自弃,每天邋遢对人。其实,美丽,不只是体现在一种精致的五官,更是一种心灵美。心灵美的女人每天都喜欢打扮自己,在她们眼里,干干净净的自己就是最美的。

同时,化妆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女人在工作、约会等正式场合化妆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当人看到美的事物时心情自然变好,看到美的人时也是如此。因此,女人化妆打扮,是为了工作的顺利,家庭的和谐,也为了自己能在镜子前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自己。对于女人来说,化妆是必修课,每个女人都有必要学会化妆。

《我的前半生》中唐晶简洁干练的穿衣

成为女性职场穿着模板

就像我们常说的,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要打扮得漂亮,不需要多名贵的服饰、化妆品,只要适合自己,就算路边摊、淘宝货,都能把人衬托出光彩。更重要的是,会打扮的人,会格外懂得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把平淡苦逼的生活过成诗意的日子。

贫穷不会限制我们对美的追求,一个真正爱美、爱生活的女性会因为追求更美的自我而永不停歇前进的步子,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愿每一个女性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在追求美中绽放出自我,成为一个愉悦自我和他人的公主或者女王。

生活报以尘埃,我却在尘埃中养出玫瑰。祝大家3.8妇女节快乐。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