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村级组织有“身份证”了,1433个村居均已获得“特别法人”身份!

河源晚报
+ 订阅

从年前开始,市民政局陆续向全市1251个村182个社区发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这意味着,我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正式获得特别法人“身份证”。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赋码工作已全面完成,所有村居组织特别法人证书均已发放完毕。

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

去年我市新成立了3个社区,江东新区的东环学府社区就是其中一个,管辖范围包括大学城学府花园、理工学校、河职院、碧桂园·东江凤凰城等。一个新的社区百业待兴,东环学府社区居委会书记兼主任杨凉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他有很多事情要干。但“出师未捷身先死”,令杨凉没想到的是,自己就连买件东西都困难重重,更别说正常运转居委会工作了。

1
“没有机构代码证,我们办理证件要到上一级单位城东街道办去办理。
2
之前去购买办公物品,因为没有机构代码证号,他们都不给我开发票;
3
还有一些建设项目的审批,都不给我办;
4
我们直接去银行开设银行账号,银行要我们提供证件,不然就不给我们开设居委会账户。”

因为社区没有“身份证”,

杨凉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了诸多困难,

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今年2月11日

杨凉感到心情很舒畅,他从江东新区社会事务局局长贺超雄的手中接过了社区居委会的特别法人“身份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这也是江东新区颁发的首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

杨凉高兴地说:“现在有了这个证,我们买东西,还有办其它什么事,都不会受到阻滞了,给我们的基层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1433个村居均获“身份证”

据市民政局局长王爱平介绍,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有关工作通知,我市自去年8月份开展村(居)委会信息采集工作,12月底全面完成信息比对等基础工作,并于2018年1月份开始开展赋予村(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作。当前,我市包括1251个村、182个社区均已完成了该项赋码工作。

>>>>

为什么村居组织需要特别法人“身份证”?

王爱平打了个比喻:“这个特别法人证书就相当于个人的身份证、企业的营业执照一样,如果没有,就无法正常生活、正常开展工作。”

据悉

自2016年开始,应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检部门不再向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依法成立的机构发放和更换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也就是说,村委会、居委会不能再从各地质检部门获得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由于法律长期没有明确村(居)民委员会的法人主体地位,无法为村(居)民委员会赋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影响了村(居)民委员会开展与职责相关的民事活动,制约了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了村(居)委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资格,为解决代码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王爱平表示,

村(居)委会获得了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将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有利于加强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

提高村(居)委会服务能力,

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报记者| 杨容

编辑| 谢芳卉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