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让全国人都看到了
一个文化自信的斗门!
它就是——
斗门民间艺术大巡游
这是一场斗门人自己的文化狂欢
斗门民间艺术巡游
作为珠海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斗门民间艺术巡游以本地民俗为主打内容,提取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创新设计与编排,将水上婚嫁、皇族祭礼、乾务飘色等斗门非遗项目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今天,
这一场万众期待的斗门盛事
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
终于上演了!
各位小伙伴带好小板凳
跟随小斗的脚步
一起来回顾这一场视听盛宴吧!
let's go!
第一站:启动仪式
1
0
:
0
0
:
0
0
上午十点
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
盛大开幕
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洪胜,
为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致辞。
点睛仪式开始!
第二站:巡游过程
本届民间艺术大巡游,
市内方阵和外请的市外方阵共有14个,
包括4项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
将充分呈现丰富深厚的本土民间艺术资源,
品味外地民间艺术精髓,
成为2018年斗门区文化节的开场大戏。
往届大巡游精彩画面
1
0
:
1
0
:
0
0
1、龙队方阵
首先巡游展演的是龙队方阵
群龙共舞,气势恢宏,
首先威武亮相的是阵容鼎盛的龙队方阵,
表演单位为莲洲镇和乾务镇。
龙队方阵由莲洲镇的金、银龙和2条舞火龙,再加上井岸镇的2条小龙构成。演员人数达150多人。其中莲洲金、银龙共70多人;莲洲舞火龙40多人;井岸小龙近30人。在整个龙队方阵中,由金、银龙担任点睛任务,三种不同类型的龙互相穿插,真可谓龙腾霞蔚,气势如虹。其中,莲洲舞火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三十装路香”中的一项习俗,迄今流传了260多年历史。
舞龙寓意着吉祥、奋发、威武、刚毅,
他们舞出的是斗门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酣畅淋漓地呈现了群龙献瑞的吉祥场面。
1
0
:
1
5
:
0
0
2、中山醉龙舞方阵
现在进入视线的是中山醉龙方阵
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传于中山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并传至澳门,迄今已流传了700多年。醉龙舞活动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
醉龙舞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表现形式堪称全国独有,舞者随着狮鼓的“三星鼓点”起舞,边喝酒边舞龙,表现出“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香港中山文化节、广东国际旅游节以及中山慈善万人行等大型活动展演,还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华埠演出,并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参加《心连心》、《远方的家》、《星光大道》节目录制,荣获第三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十佳节目,成为中山的文化品牌。
1
0
:
2
0
:
0
0
3、皇族祭礼方阵
这庄严华丽规模宏大的仪式,
就是斗门“皇族祭礼”方阵,
由斗门镇表演。
皇族祭礼仪式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5年的历史。经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多次整理、完善、创编,该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方阵由旗手、灯笼手、开道员、锣手、
皇爷皇妃、撑罗伞人、三牲、宫女、祭司、
文武官、舞姬、书生、新郎、新娘构成,
演员人数近200人。
和历届巡游相比,该方阵在原有78名演员的基础上,增加20名旗手和20名灯笼手,新郎、新娘共40人扩大方阵阵容,重新设计和制作音乐,将方阵介绍和祭词融入音乐之中,充分体现整个皇族婚礼的庄严感和仪式感,生动再现了宋皇族后裔婚礼祭祖的盛大场景,充分体现了整个皇族祭礼的庄严感、仪式感和喜庆感,再现了昔日皇家气派。
1
0
:
2
4
:
0
0
4、印象水乡方阵
印象水乡,大美斗门,白蕉风情
现在看到的是印象水乡方阵,
表演单位白蕉镇和白藤街道。
该方阵由渔女、风帆、虾灯、鱼灯、
荷女、鲈鱼宝宝等构成,
演员人数近200人。
值得一提的是,
本届大巡游推陈出新加入了新鲜元素,
名扬四海的国家地理标志白蕉海鲈
也参与其中。
作为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白蕉海鲈以展示斗门区
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的姿态,
款款“游进”了本届大巡游。
本届的印象水乡方阵中,
鲈鱼宝宝以海鲈为原型,
小男孩儿取名小白,小女孩儿取名蕉蕉,
衣着扮相体现了白蕉人显著的
行业特征和民俗风情。
1
0
:
2
8
:
0
0
5、戏曲飘色方阵
现在过来的是斗门戏曲飘色方阵,
由井岸镇和乾务镇联袂演出。
该方阵由大将、小将、宫女、小兵、地色和《咏春》、飘色等构成,演员达230多人。方阵采用40名大将及48名小将(种戏曲角色),配以40名宫女和40名小兵、咏春20人、3台飘色组成的戏曲飘色方阵,将几者有机结合,互动表演,形成二维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展示我区曲艺之乡的魅力。
飘色是省级非遗名录,今天展示的是三台大色,分别是天仙配、西游记和包青天。斗门是中国的曲艺之乡,历史悠久的斗门曲艺现存有粤曲、沙田民歌等20多个曲种,目前,斗门的专业和民间曲艺团体共49个,业余曲艺演员达3000多人,曲艺活动常年蓬勃开展,让30多万民众受到了曲艺文化熏陶。
1
0
:
3
6
:
0
0
6、锣鼓柜方阵
现在看到的是斗门镇表演的
锣鼓柜方阵。
锣鼓柜是我区的一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门锣鼓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奏风格悠扬质朴。锣鼓柜又称“八音柜”,柜前后装有抬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表演时以唢呐为主,吹奏模仿粤剧生、旦之板腔,其他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剧场面或演奏牌子曲。锣鼓柜上的精美雕花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习俗和吉祥如意寓意的结合,令人赏心悦目。
直至今日,锣鼓柜仍在为
当地乡村的喜庆活动制造气氛,
更是大型活动、艺术巡游
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1
0
:
3
9
:
0
0
7、水上婚嫁方阵
朋友们,喜庆欢乐、本土气息浓郁的
斗门水上婚嫁方阵华丽登场了,
该方阵由白蕉镇表演。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
国家级非遗名录,
此次巡游演员达145人。
“斗门水上婚嫁”
是岭南水乡的民俗文化瑰宝,
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习俗,
以船接亲,以歌祝福,
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
现在,花船、新郎、新娘、大衿姐和民歌手
正在花船上表演祭龙王、拜高堂等场景,
船下20名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是来闹婚的,
真热闹真喜庆啊!
1
0
:
4
5
:
0
0
8、连南瑶族长鼓舞方阵
朋友们,现在看到的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南瑶族长鼓舞。
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岭山区的连南,是粤北山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经典名曲《瑶族舞曲》的故乡,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这里的人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舞蹈之中的珍品,在瑶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瑶必有长鼓舞。”可见长鼓舞如同本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深深扎根于瑶族人民之中。每逢春节,三月三,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或其他喜庆场合,排瑶的男子都喜欢跳起长鼓舞来庆贺。具有鲜明浓厚的风格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
2008年6月,
瑶族长鼓舞被列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
0
:
4
7
:
0
0
9、徐闻藤牌功班舞方阵
现在出场的是徐闻藤牌功班舞表演。
该项目为省级非遗名录。徐闻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曾经以中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而饮誉中外史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藤牌功班舞。
藤牌功班舞以藤牌为主,进行不同类型的阵势转换,突出舞蹈的颠排结构的艺术形式,一种集军事训练、武术对抗、打击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武术表演艺术样式,是古代军事布防、战场实战技击项目。
作为特色文化品牌,
多次活跃在徐闻县的文化艺术舞台上,
获得了公众的好评。
1
0
:
5
5
:
0
0
10、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方阵
在欢乐、轻快、优美的云南民族音乐声中,
款款入场的是来自云南福贡的民族舞。
山海相连,文化同心,
福贡斗门心连心。
云南福贡是斗门区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的对象,云南福贡傈僳欢乐多方阵获邀参加本届大巡游。据介绍,该方阵舞蹈动感优美,呈现了最炫的民族风韵,展示了傈僳族的风采。
据悉,为更好地了解对口帮扶对象的文化,加强福贡和斗门两地的文化交流,除了巡游方阵之外,还包括系列文化活动:周五上午10点,福贡民俗风光摄影展在斗门区文化馆2楼展厅开展,由斗门区文广新局、福贡县文广新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承办;大巡游当晚19点半,“山海相连·文化同心”斗门、福贡文化走亲文艺晚会,将在井岸影剧院举行,晚会由斗门区委宣传部、福贡县委宣传部主办,斗门区文广新局、福贡县文广新局协办,斗门区文化馆承办,包括开场舞《福贡人民快乐多》、怒族民歌、傈僳族舞蹈,以及《疍水谣》、咸水歌等本土节目15个。
1
1
:
0
0
:
0
0
11、化州跳花棚方阵
现在出场的是化州跳花棚方阵。
跳花棚俗称跳棚舞,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歌舞戏剧活动,属于傩舞的一种。据历史分析,傩舞很可能两宋明末大移民时,从中原传入广东。
据地方志记载:“光门外沙洲为棚,择城乡社会善歌者,着童子傀、傀巾,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可见此舞在当地明代己有,并延续至今。现该项目为国家级非遗名录。
跳花棚表现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1
1
:
0
4
:
0
0
12、社区方阵水乡人家
现在出场的是社区方阵,
即本地民俗方阵。
该方阵由斗门区疍风艺术团表演。
水乡人家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沉淀着,
体现了斗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景观。
现在看到的表演是水乡人家,由斗门区文艺骨干创编,这个表演版块展示了斗门水乡人的服饰着装,用原汁原味的肢体语言充分体现了水乡人家人勤劳勇敢、仁爱礼仪、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他们将斗门本土水乡人家的生活、劳作情景演绎得惟妙惟肖,各种元素的加入使得本土生活习俗风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优美而风趣,让人看着心情愉悦。
1
1
:
0
7
:
0
0
13、香洲区东北秧歌方阵
接下来出场的是香洲区东北秧歌方阵。
东北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1
1
:
1
2
:
3
0
14、群狮方阵
现在霸气登场的是群狮方阵,
表演单位为井岸镇。
锣鼓铿锵、余韵悠长,
欢乐喜庆是生活的梦想。
整个方阵群狮起舞,
采用高桩、凳桩与地面结合,
形成庞大的立体狮群,
群狮闹新春增添喜庆气氛。
斗门区民间醒狮活动具有悠久历史,2010年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是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喜庆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还经常应邀参加澳门和周边城市的大型庆典和文化活动。
近年来,斗门区非保中心在井岸镇成立了醒狮传承基地,并积极推进落实非遗进校园工作,在多所学校定期开展该名录的传承和培训工作,让该名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巡游中,
每一个方阵都以其独有的姿态融入整体,
以生动形象的鲜活形式,
让本土民间文化和市外特色文化
联袂精彩呈现;
以若干公里的展演路线,
浓缩亘古漫长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历程,
悠久的民俗文化气息和充满时代感
艺术形式交相辉映,
成为斗门区、珠海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
文化建设的又一壮举!
1
1
:
2
0
:
0
0
第三站:总结祝福
现场方阵表演告一段落下面是巡游时间啦!跟着小斗,一起在斗门的街头走一走吧!
(大巡游队伍正在按指定路线浩浩荡荡前进)
想看表演的心情停不了啊!
摸摸狮子头,好运心中留!
笑意写在脸上,秧歌扭起来!
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的盛大上演,
标志着斗门区第五届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
2018年文化节的大幕徐徐拉开。
“斗门区文化节贯穿全年,
包含十大文化活动。”
斗门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这十大活动沉淀深厚、颇具历史、惠民深远。
截至去年,青少儿艺术花会节已经举办了30届,民间艺术大巡游举办了13届,农村优秀文艺节目汇演举办了9届,企业文化艺术节举办了9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举办了6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斗门区委区政府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斗门区特有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元素,吸引天下游客到斗门体验山水、感悟文化。
去年12月4日召开的中共斗门区委四届三次全会强调,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斗门文化软实力。全会要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擦亮文化名牌,持续办好斗门区文化节等四大活动,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本届大巡游的盛况
就带大家回顾到这里
让我们一起
祝福珠海、祝福斗门
经济、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
再创新辉煌!
恭祝广大的父老乡亲
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