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高明万人闹元宵!海量美图回顾塘肚行神

荷城微新闻
+ 订阅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到一年一度的塘肚行神!

欢声笑声锣鼓声,声声入耳,

现场热闹非凡!

高明这场民俗盛事,你去了吗?

今日,高明荷城南洲村委会塘肚村再度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盛事——“行神”。现场鞭炮红艳,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赶紧跟小编来看看吧!

塘肚闹元宵五业齐兴旺

正所谓:“佛山行通济,全年无闭翳;塘肚闹元宵,五业齐兴兆。”今天早上大约8点,大批村民群众早已携家带口前往塘肚村的岑圣庙祈福。许多人带着供品来到岑圣庙拜祭“岑圣王”(又称“大王公”),祈福求安。

塘肚村兴隆坊的村民陆姨早上7点就来到岑圣庙,但她笑称自己已经不算早了。她介绍道,一般来说祭拜"大王公"越早越好,因此不少人都竞相赶早,在正月十五零点就会赶来庙里“上头香”,祈求来年阖家平安、健健康康。

塘肚村村民严阿姨从80年代开始,年年都来拜“大王公”,她说鸡、烧肉、煎堆、苹果、葱蒜等供品都是必备的,每一样都有美好寓意。比如葱、蒜寓意"聪明、算数";煎堆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慈菇"寓意添丁生子、开枝散叶等等。

上午9点后,锣鼓声渐响,来自塘肚村四个坊的醒狮汇合,在岑圣庙前进行醒狮表演,现场处处皆是喜庆的氛围,上演着一副独属于高明的“年味”。

每年“行神”前的醒狮聚头表演,寓意四个坊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实际上,塘肚村是东西坊、石砚坊、兴隆坊、塘源坊四条村庄的合称,因处凹形,形状如肚得名,一般统称“塘肚四坊”。

今天,小编还偶遇了一枚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行神”的可爱“小醒狮”哦~

醒狮表演后,新婚青壮年村民把“大王公”的銮驾一起抬出,放在庙前一张红色的小方桌上,接下来“大王公”的神龛将会被抬手抬到塘肚村四坊之间巡游。

塘肚村东西坊的村民严敏华

塘肚村东西坊的村民严敏华,去年12月结婚,按照村里的习俗,今年他要跟其他兄弟一起肩负抬"大王公"巡游村子的“重任”,因此他特地请假回到村里参加行神。他说小时候跟家人参加塘肚行神,今年轮到自己抬"大王公",心情十分激动跟开心,希望来年万事如意,事事顺利。

据塘肚村村长介绍,今年,抬手不在局限于本村的男丁,前来“行神”的游客都可以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随着“大王公”被抬出,现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上前摸摸“大王公”,沾沾喜气。

在热闹的锣鼓鞭炮声中,“大王公”銮驾在前、四坊狮子队随行,村民游客在后,一支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正式出发,走遍四坊的村道,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王公”所到之处,村民夹道欢迎。

村民们还会在家门口摆上祭品,挂好炮仗,等待行神队伍的到来。

众人其乐融融共行神

在岑圣庙旁,一群村民这围聚在此,小编上前一瞧,原来是塘肚村理事会会长严细昌正在派“红带仔”。

行神时讨取到红带仔是村中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惯例,红带仔寓意长长久久、顺顺利利、早生贵子,同时有辟邪和祈福的含义,缠绕“红带仔”,能祛祸辟邪,带来好运。

在巡游队伍中,有一支骑行团十分抢眼↓

据了解该团队员平均年龄50岁。骑行团队队员苏大哥说,今天他们从城区出发,用了大概一小时一路骑到塘肚村。骑车来塘肚行神是每年必备,已经坚持参与了七、八年时间,每次过来都觉得非常有年味,非常喜庆、热闹。

游客来“行神”看热闹,而对于“主人家”塘肚村村民来说,这则是一个要好好准备的“大日子”!

元宵“行神”的这一天,村中各家各户一大早就会起来杀鸡宰鹅,煲猪骨汤,整濑粉。行神过后,村民一般是吃自家准备的家乡濑粉,还有大摆宴席宴请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据说,人越多,气氛越好,主人家就会越高兴。

严杰华介绍说:“村里做饭做菜都爱用井水,井水冬暖夏凉,口感清甜。”他还告诉小编,村里除了有元宵行神的习俗,还有拜井的传统,他们家每年都会在井口前设有香炉,上香拜井,寓意风生水起,祈求新年大吉。

特色小摊人气旺

塘肚“行神”当然少不了各种特色小摊“助阵”,花灯、风车、瓜果、蔬菜、小吃……今日村道两旁摊位齐聚,超级热闹。

档主赖阿姨参与塘肚行神已有11年了,每年都会过来摆摊卖风车。她说市民都喜欢买个风车行神,祈求来年一帆风顺。

高明市民陈姨在塘肚摆摊售自产自销的烧乳猪已超过10年的时间,她说除了看中塘肚行神的知名度以外,还想方便市民在拜祭后购买食品。

从明朝沿袭至今已有380多年,高明荷城塘肚村“行神”不仅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习俗,也是高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塘肚行神”的习俗源于明末塘肚村村人严学思当年赴京应试,路遇“岑圣王之神位”得以高中进士,为拜谢神恩,严学思衣锦还乡后,修建岑圣庙供奉岑圣王牌位,日日香火,年年岁祭,并定下每年正月十五为全村祭拜、游神日。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日,塘肚村的“行神”便成为习俗,并延续至今。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