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通济桥看佛山文化地标炼金术

南方+

文│阎锋

又到一年行通济,数十万人手持风车浩浩荡荡在正月十五,十六集中通过通济桥,拥挤的人群、金光闪闪齐齐转动的风车,加上生菜高高抛出时那快乐的弧线,仪式的在场感、释放感和神圣感油然而生。通济桥是佛山千年历史社会的叙事产物,近年来,学界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行通济这项民俗活动不仅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更凸显着新时期佛山城市文化重构的重要价值。然而,笔者认为,虽然近年来行通济的参与人数在不断攀升,但行通济在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热热闹闹过去后,通济桥这个空间场所在平日里的沉寂与行通济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形成较大反差,通济桥在佛山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大有提升空间,甚至于它能否成为八方游客来禅“朝圣”的文化地标符号,值得探讨。 

行通济。

笔者认为,在佛山实施文化原创力提升工程,讲好佛山故事、唱响佛山好声音、实施文化佛山形象特色化工程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通济桥这样的文化地标,以加强城市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实现文化产业增值,将文化地标打造成为佛山这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旨归,从这个角度说,佛山亟需对以通济桥为代表的文化地标来一场“炼金术”。 

首先,通济桥这样的文化地标符号为什么是一座“金矿”?很多专家学者在点评佛山时,都会强调佛山是一个“有根”的城市,是一个凝聚着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甚至时代的深厚文化传统的独特城市,这种作为“根”的符号,很多时候正是体现在如通济桥这样的文化地标以及它所承载的民俗活动上。

在佛山城市空间和岭南水系的快速变化中,通济桥实现了从一座风水桥到交通桥,经济桥,文化桥的变迁,它的影响力尤其在近年来的行通济大型民俗活动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如何提炼和破译它的密码与内涵,如何为这种密码和内涵赋能,尤其是在符号经济勃兴的时代,如何通过这样的文化地标符号引领民众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并能够实实在在起到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发掘这座"金矿",就是要探讨以通济桥为代表的文化地标符号,该如何参与到佛山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之中,能够最终形成对包括游客和市民在内的吸引力,这对于治疗当代人的信仰与精神的普遍缺失,启发民族文化自觉,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行通济。

笔者认为,这场炼金术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全方位对以通济桥为代表的民俗符号进行阐释和破译。比如,破译它的数字文化象征意义。古通济桥“三墩五孔”的形制,不仅关乎桥的外形美观,也着眼于防洪的实用功能,通济桥的台阶是“九出十三归”的台阶形制,这些数字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重要细节,生动体现了佛山重视工商的城市个性。在数十万人一起走过这座桥仪式感十足的背后,神秘的数字以及它所蕴藏的文化传统密码,正是丰富佛山地域文化的生动内容。发掘这些符号的美学的、历史的、纪念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将反过来重塑和充实人们的当代社会生活和价值信仰。 

二是对这种文化地标进行当代文化空间的梳理和重塑。佛山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陈恩维对通济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他提出,应该梳理由通济桥、南济观音庙和通运土地社构成的空间序列。其中,南济观音庙供奉的是佛山市民信仰的送子观音,通运社,是佛山古镇的公共社庙,古时人们走过通济桥后,通常要将携带生菜包到通运土地社拜神,祈求时来运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他认为,“这一空间序列,是行通济巡游的核心路段,更是买生菜、扯灯带、过桥、拜土地神等系列民俗行为的发生空间,行通济所蕴含的求子、求财、转运等多种文化内涵均通过这一空间得以实现,今天,这一空间可以视为行通济文化空间的核心区。佛山可以探讨重塑这样的文化空间。” 

三是仪式符号的再造。仪式的重复性往往意味着延续过去,它的时间是指向过去的,从这个角度看行通济,它的吸引力恰恰在于从无形中可以消解和对抗着今天消费节庆的“无根化走向”。行通济有着丰富的仪式性,持风车,提生菜等等这些符号细节承载着丰富的指代和表义功能,集中体现了通济桥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对它的仪式符号进行再造,它之于游客的最终吸引力,应该像“圣地”之于“信徒”一样,八方游客来佛山看一看,一定要到通济桥走一走,这是一种仪式性的意义。长远来说,通济桥也会像祖庙一样,此间蕴含的精神力量会对八方来客产生一种旅游情感的特殊吸引。 

四是发掘能够实施练金术的相关人才。佛山对于行通济内涵的研究一直缺乏相关人才,笔者认为,当代仅仅丰富和融入行通济的慈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事实是,对于行通济内涵的论战所引发的对通济桥的关注与探讨,也因为学院派研究者陈恩维的离开而归于平静,对文化地标实施练金术,仅靠本土民俗文化研究者,仅靠口口相传的记忆,已然是远远不够的。对标佛山文化产业的杰作岭南天地,城市空间运营,文化资本,金融资本等都在这场炼金术之列。从文化地标到真正提升为产业的炼金术,能够发挥这种炼金作用的人,是有全球文化战略性视野,有先进理论素养并能够运作本土文化资源的人才。 

元宵节来了,行通济民俗活动正持续火爆,将被现代性所消灭了的诗意的生存方式重新还给人们。在元宵节过后,对以通济桥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深厚的文化地标进行破译和开发,佛山文化地标的练金术是否会成为活标本和新样本?


编辑 林东云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