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系列以美食记录中国,
不仅讲述了一个个温情的美食故事,
更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的时代缩影。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播出的最新一集《酥》
“酥”讲的是中国点心。
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别致的中国点心。
本集展示了展示了糕、饼、酥、面果、团等代表性的点心制作,如贵妃饼、荷花酥、龙井茶酥等等……
当然,也少不了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
叉烧包、虾饺、烧卖、蛋挞
↓↓↓
从宫廷点心到广式点心
从北方的大馒头到南方的特色酥糕
点心由北往南
愈来愈精巧雅致
但不曾改变的却是其中的用心
让人分分钟有想一尝究竟的冲动
看完后
不禁让小编想起
咱惠州的传统糕点——
沙糕粄、蛋散、糖环、马安马仔……
每一道都是
儿时的味道
家的温暖……
不信您瞧↓↓↓
沙糕粄
旧时小贩习惯把板隔顶在头上沿街叫卖,所以有民谣道:“沙糕板,卖死(怎么卖)无转本(赚不回本钱),头拿顶到损,脚趾仔行到短。”现在市场上还是又卖沙糕粄,不过已经不再有人顶着板隔到处吆喝着叫卖了。
蛋散
在惠州,蛋散是一种应节食品,颜色金黄、酥香甜脆的蛋散是许多市民爱吃的过年食物。
糖环
油炸糖环是惠州家庭传统小食之一。对老惠州来说,过年必备的年货是糖环。旧时惠州,每逢春节前几天,大多数家庭都会亲自动手油炸数斤糖环,在接待客人前来拜年时使用。
据记载,惠州城还有个风俗习惯,在男婚女嫁时,成亲当天,男家依例要送上一批龙凤礼饼给女家,而女家则要回送一批糖环及用糯米粉制成的糖丸仔给男家作为回礼。男女双方家庭在收到礼饼、糖环后,除分别派送给自己的亲友外,还要派送给附近的街坊邻里,意思是告诉大家自己的儿女已经成亲,让大家共同分享其新婚之喜。砰米糕
惠州人称‘打米粻’”,相当于北方的爆米花。为啥叫“砰米糕”呢?是因为在打米糕的时候,铁炉会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浓烟过后,就是一板香甜脆口的米糕啦。
敛糕
又叫“敛校”“酵团子”,惠州人在出生、结婚、寿诞等喜事都要蒸红敛糕,图个吉祥。刚出锅的敛糕松软甜韧,放凉后变得清甜,更有糯米的柔韧和粘米的爽口。
马安马仔
别人家的马仔,指的是“黑帮”,咱惠州马安的马仔,那可是一种香脆甜糯的传统小吃,堪称惠州版沙琪玛,包装走的简约风,只用一张白纸将其卷起,如惠州的客家人一样,简单而朴实热情。
阿嫲叫
阿嫲叫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以前卖油炸小吃的小贩经常沿街叫卖,油炸香总是吸引着一群熊孩纸不愿离去,小贩怕热油溅伤孩纸,就对他们喊“阿嫲叫你回家吃饭!”这种小吃也因此得名“阿嫲叫”。
萝卜粄
萝卜粄是冬至的必吃的应节小吃。以萝卜丝作为主馅,辅以虾米、肉末等材料,以糯米包裹,通过水煮或油煎等形式煮熟,使得鲜甜的萝卜与其他馅料相互渗透,口感甚佳。
艾粄
有句话叫“艾粄阿嫲叫乌捞捞掂”,用惠州念起来特别有意思。加了艾绒的团子,包入萝卜丝、虾米、肉末等馅料,再捏成半月状,才做出了“乌捞捞”的艾粄,煎香出炉,皮甜馅咸,别有风味。
大笼粄
这是北方人的“年糕”,客家人的“甜粄”,因为是用大笼蒸煮的,所以惠州人又叫它“大笼粄”。把大大大笼粄切块分享给亲朋好友,可以让大家的亲情友情地久天长~
最能打动人心的点心
总是深藏在民间
传承着民俗的风情和童年的味道
正如《舌尖3》最后所言:
它们有名有姓,
有身形,有风骨,有魂魄,
这是食物,也是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