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广州老字号火了35年,冬天坚持手工包酥皮油角,手掌“爆坼”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他叫张智华,1966年出生在广州,从小在越秀区起义路长大。初中毕业后,与大哥张智明一起创办了明华饼店。经营饼店35年,始终坚持手作广式传统饼点。梦想让街坊的回忆在美食中传承。

奋斗史

读书时半只脚踏入饮食行业,跟随师傅学习烹饪;

1983年,初中毕业后,与大哥合伙开明华饼店;

上世纪90代末,饼店曾扩张至三间分店,但终因人力、资金问题,迅速收摊,回到起义路坚守;

2000年,明华成为广州最早的24小时私人饼店;

如今,明华已成为深受街坊欢迎的老字号。

农历腊月二十几了,下午3点,橙色主打色调的明华饼店在阳光下明亮而温暖,面粉和油炸的香气四溢。

门前已排起了二十多人的队伍。张智华和老婆冰姐在店铺外的角落边,支起小桌,以每分钟捏出五六个油角的速度飞快地忙着。不一会儿,一盘十几斤的油角装满铁盘。但这样的速度,远远无法满足那些排队的街坊。

起义路78号,张智华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起义路的变迁都在这位52岁的中年男子眼中经过。对于已成为地标的老字号明华,他的梦想是一直开下去,也希望收更多的徒弟把手艺传承出去,让油角的酥香流传到每一个新春。

16岁少年高第街旁开饼店

1983年,初中毕业才16岁的张智华,想找份差事。从小就爱跑厨房的他,从斩料到炒菜,几乎样样通晓。“不如做餐饮业,喂得饱自己就行”,他最初想开大排档,最后决定开饼店,“干净企理(干净省事)”。

当时在东方宾馆厨房工作的大哥,业余也回来帮手,两兄弟一手一脚,在起义路开了一家以两兄弟名字命名的明华饼店。两兄弟请来大茶楼的老师傅,边学边做。

年前的明华生意火爆,顾客大多是年年帮衬的“老广州”。

不久,张智华的太太冰姐婚后从广州百货公司离开,到饼店帮忙,成为了饼店的门面。夫妻两人通力合作,饼店逐渐受到附近街坊的认可。

刚开业时,饼店包括张智华两兄弟只有四个员工。在别人看来,饼店不过是简单的烘焙活,然而背后的苦累,只有他们清楚。尤其是饼店直到今日依然坚持手作,比起出品都机械化了的大品牌,要耗力许多。

“当时做饼师傅就说过,一家饼店,品种不一定要样样靓,但一定要有几样精”,于是张智华亲自打造明华的名牌产品:蛋挞和鸡仔饼。刚开店那会,广州私人饼店只有四五家,明华生意相当不错。

广州最早的24小时饼店

当时顾客凭粮票买面包,一个面包用一两粮票。饼店每月配给1000斤面粉。“根本不够用,到了月尾挨家挨户向街坊收购粮补去换面粉,街坊们直接就给了”,张智华称,明华多得街坊支持,才能走到今天。

熬到粮食开放,起义路的饼店多了起来。鼎盛时,一条路上七八家。当时有店铺把五毛钱一个酥皮包卖到一块钱三只,张智华看在眼里,并未着急。他坚信,只要自己有几样得意出品,定能在竞争中取胜。

过年期间顾客如织,张智华的老婆冰姐在铺头打点生意。

上世纪90年代,大批连锁糕点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圣安娜、美心、东海堂,品种更丰富,装修更明亮豪华。曾有人建议张智华改饼店装修,换成流行的开放式货架摆设,但他还是想坚持传统,由店员亲自将新鲜出炉的点心送到客人手中。

“做的是街坊生意,作为老广,还是想坚持本土的风格。”他说。

眼看着连锁饼店兴起,又慢慢一家家消失,明华依然屹立不倒。

也不是没有失败。上世纪末张智华认为店面太小,一口气在广州另开了三家分店。不料,因为管理因素,也因各店技术参差,最后亏损收场。张智华回到起义路老店。

豆沙油角是明华最受欢迎的出品之一。对待每一只油角,张智华都相当专注。

2000年时,张智华曾一度将饼店经营时间延展到24小时。“很多人打麻将到深夜,也有上夜班的人,不如就把饼店开一整天,让街坊随时能吃到面包。”

当时他与店员轮班,每晚7点左右睡,半夜12点就起来做第二天的早餐;早上包子卖完,又要准备下午的。一天几乎无休,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后来人力成本增加,只能取消24小时营业。

“不要怕失败,明白了自己的缺陷,拿钱买教训”,张智华说失败后,懂得了做生意不能急功近利,专心做好擅长的更重要。

72层酥皮油角街坊追捧

明华饼店的忙碌,从每年的冬至到次年正月十五。不到两个月内,店铺的明星产品是这时才会推出的72层酥皮油角。

“酥皮一定要开了层次才酥化,把面团推开,一层层对叠,三叠三叠四”,张智华说,老师傅传授的72层酥皮,是今天明华坚持手工制作油角的原因,“机器制造产量大很多,但没有人工的手感。油角的松化感觉,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油角出锅,松脆金黄。炸好一锅油角,时间的控制非常关键。

这些年来,明华制作油角,唯一换过的用具,就是将大油锅变成电炸炉。“电炸炉可一次性炸20多斤,可惜人手没有工具可以取代”,张智华说,这时每天工作到凌晨,最高峰时一天也只能做两三百斤油角。而为了这样的产量,员工们几乎年年春节都是在店铺里度过。

年前开始,张智华每天支起小方桌包油角。包了这么多年,他5秒就能包好一只。

刚出炉的油角,一口下去,松化酥脆,内馅的椰蓉、花生、瓜子仁香气瞬间溢满口腔。

秦婆婆从荔湾赶来排队一个钟,只为这刚出炉的油角。“油角形似荷包(钱包),放进油锅一炸‘胀蓬蓬’,寓意荷包满满”,秦婆婆说以前家里自己炸,这些年,家人嫌麻烦,都是到老字号买。

每只油角都由手工包制,张智华相信这样的口感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坚持手工制作油角,是为保持传统节庆风味,也为回馈街坊。冬天包油角并非易事,“有时冻到手都无知觉,手掌都‘爆坼’(皲裂)”,52岁的张智华也常感体力不如前,不过,看到远道而来的街坊,动力又来了。

“有一年,快关门了,油角都卖光了,有个从海珠过来的街坊,说她92岁的爸爸很想吃我们的油角,我们就又重新开锅,给她炸了两斤带回去”,张智华说,正是街坊的支持,让他们坚持到现在。但由于出品有限,每位排队的街坊只能限购两斤。

盼广收徒传承广府美食

偶尔,张智华也会去香港寻访老字号。最让他羡慕的是,当地对老字号的传承,“在香港,不难发现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

“人工涨原料涨,还能承受,最怕是店面不知能保存多久”,张智华称明华的店面是公屋,有可能会因招投标被收回。“很多老字号依靠地缘存在,换个地址就可能无法恢复客源”,他希望能有政策扶助。

这些年来,起义路上的店铺不断更迭,明华却能成为地标店铺,张智华十分自豪。

张智华手把手教徒弟。把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是他的心愿之一。

而另一个担心是技艺的继承。“以前年轻人肯吃苦,现在都想去机械化制作的大厂,像我们这种私人作坊太累了”,张智华说,最近店里能招收到的,基本都是中年阿姨。

张智华的儿子从事广告策划,对于继承老店,态度暧昧。“他说想出去闯闯,但真的需要时,会回来帮忙”,张智华笑称,每到春节儿子会回店里帮忙,但现阶段他希望能发展好自己的事业。

如今,各种西式糕饼店流行,但张智华却说,更多人正在回归传统。最让他欣喜的是,不少年轻人和游客会通过网上资讯找到店铺来。

28岁的张先生是排队买油角的一员,“新潮的要试吃,但传统的味道才有过年的气氛,这些是取代不了的”。也正是有这样的顾客,让张智华依然看到希望。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策划:李陵玻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李冠祺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