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收益从几百元涨到几万元!他们怎么做到的?

南方农村报
+ 订阅

一亩地,如果纯种粮食只有几百元,利用现代化手段改造后产值可达几万元……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用现代化思路、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增加土地附加值,在一些地方稳步推进,成效日显。

1土地流转:为增值铺路

“我这儿是山地,上不来水,以前种玉米和小麦,一亩地只有300来斤。”53岁的河南平顶山鲁山县清水营村民高国奇说,他家7口人,共7亩地,除去花销,一年到头剩不下什么钱。

后来,高国奇把7亩地全部流转到了合作社,规模化耕种,施用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高国奇的收入也成倍增加。土地流转每年每亩600元,在当地公司做奶牛饲料喂养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比以前强多了。”他说。

2循环农业:让产出倍增

因地制宜,高国奇所在的平顶山市,流转土地基本用于发展循环农业。

我们在河南康龙实业集团看到,商品猪的粪便被收集到猪舍旁的发酵池中,一根水管把这些沼液送到近旁的土地里,施过粪肥的土壤明显变得疏松,地里红薯长势喜人。

“我们要求每个入驻企业或合作社都要建配套的养殖生产线。”平顶山市农业局局长杨四震说,猪粪稍作处理作为有机肥排入农田,助长农作物;农作物又可以作为畜牧的饲料,实现循环发展。

“种一百亩玉米或小麦,收益最多在20万元左右,配套2000头猪即可产生320万元的产出,相同面积土地产出成倍增加。”平顶山市现代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二军说。

“现在我们的观念变了,搞养殖不仅是为了吃肉,更多是为了发展有机农业。”杨四震说,过去人们要吃饱,现在要吃好,有机食品正好契合了这个变化。

3改种“升级”:荒山变“金山”

“2010年种澳洲坚果的那批农户,2014年开始挂果后都乐开了,种几亩地就有几万块钱。这几年,第一批种的农户几乎都换小车了。”广西扶绥县夏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叶发权说,澳洲坚果让扶绥县的荒山变成“金山”。

澳洲坚果是外来物种,对气候要求较高,种植区域不能有霜冻,也不能有台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较适宜种植。

过去,扶绥县也种澳洲坚果,但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上不去。“其实管理并不难,每年修剪一次,做到合理喷药预防和施肥就可以。”叶发权说。

2004年,扶绥县夏果种植公司入驻,整理原来荒弃的果林,流转土地种新林,果树4年挂果,6年丰产。在2010年前后,亩产达到750公斤,每亩产值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显现。

如今,扶绥县夏果种植公司已种植澳洲坚果7000亩左右,带动周边农户种植3000多亩。“未来要在5年内,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3万亩,并实现深加工,生产澳洲坚果油等多个产品。”叶发权说。

4延长“链条”:提升附加值

在一些地方专注于从土地中挖出更多产能的时候,另一些地方则在努力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在有限的土地产品上,实现更高附加值。

陈照米为了形成差异化种植,2015年时开始试种火龙果。“但火龙果种出来后,有35%左右的产量因为开裂等原因,没法直接面向市场,所以开始尝试深加工。”他说。

如今,他和多个研究院合作研发产品,果面、果酱等产品已经取得经济效益;对火龙果肉、皮、花、茎的充分挖掘,使产品附加值翻倍提高。

“果肉做成了果干、年糕、面条等;果茎提取营养液做面膜、洗手液;果花通过低温干燥用于摆盘等可以卖到118元一盒;果皮提取色素用于口红制作,‘卖’到了口红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夏文介绍。

陈照米说,通过深加工处理,原来20元钱左右一公斤的火龙果,可以“卖到”几百块,未来5年内,要把米果果的深加工产值做到5亿元以上。

从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到改种适宜经济作物;从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到融入科技元素的深加工产业链……一些地方正走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道上。

-End-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综合新华网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