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总感觉身上有虫爬,快把它抓走…别“妄想”了!

深圳市人民医院
+ 订阅

总有人问我对象怎么样?

现在我统一回复一下

我对象很好

象对我也很好

我对猫、对狗都很好

我很善良,谢谢

若是作为一名感染内科医生

对虫这种生物真的好不起来!

稳住!

这次是“假虫”

他被“虫”折磨到痛苦不已

最近一年,小琛过得很痛苦,他经常觉得自己头上有虫,慢时蠕动,快时穿越。他辗转多家医院求诊,却都被告知“没有虫啊”,甚至有医生让他去看心理科。高学历的小琛却固执地认为医生们都误诊了。

小琛被“虫”折磨到什么地步了呢?如果“虫”不是在自己看不到的头枕部“爬行”,他早就一刀切下去,直接把“虫”从身体里抓出来。

这天,被“疯狂的虫”弄得痛苦不堪的小琛又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要求医生给他“开颅抓虫”。

医生耐心地向小琛解释

折磨他的“虫病”

其实是寄生虫妄想

脑颅有虫都是

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1

寄生虫妄想和寄生虫无关

寄生虫妄想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精神心理疾患,主要特点是患者有寄生虫在自己体内生存的固执妄想,其实并无“虫”的存在。

女性病人比男性多一倍,中老年妇女多见,主要发病年龄为55岁~68岁,青年人滥用毒品也可能发生此病。

2

寄生虫妄想的病因多

其中有一种叫“可卡因虫”

(1)与生活工作变故受刺激有关,如婚变、失恋、失业等。

(2)毒品:甲基丙苯胺(冰毒)、可卡因等神经兴奋剂滥用者可能出现“可卡因虫”。 他们吸毒后感觉身体有“虫”肆意穿行,故不惜切开皮肤取“虫”,而留下累累伤痕,称为可卡因中毒性精神病。机制可能为多巴胺受体脱敏。

(3)器质性疾病:带状疱疹、尖锐湿疣、痴呆、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维生素B12缺乏症。

3

寄生虫妄想会“传染”

病人坚信体内有虫,反复四处就医以治疗所谓“寄生虫感染”,但拒绝心理和精神科医生。

病人长年累月地感到皮肤瘙痒,被强烈的蚂蚁爬行、虫咬感、虫蠕动、虫挖掘、虫穿越感折磨。一些人会详细描述寄生虫如何钻进皮肤、繁衍后代、死亡经过。病人常用多种方法努力消灭“寄生虫”:频繁洗手、反复消毒皮肤,自己购买多种驱虫药物。

这种寄生虫妄想还有可能“传染”他人,让旁人产生相似的妄想,尤其是夫妻之间,称为感应性精神病。

寄生虫患者舍得对自己下毒手

由于期望被医生否定,带着失望和无奈,为了抓“虫”治病,部分病人会不择手段地对自己抠、抓、刺、切,造成皮肤千疮百孔。病人还会将抓出来的“虫”送去检验,甚至不遗余力地找权威寄生虫专家鉴定。

病人的生活、工作完全被“虫”控制,自伤、感染、孤独、痛苦、避免社交。

寄生虫妄想与“小袋征”

病人抓出“虫”后,短时间内皮肤的“虫”感消失,很多人会将自己抓到的“虫”装进一个小容器(火柴盒、袋子、瓶子等),要求进行检验。

这些病人盒子里的“虫”,往往只有头发、皮肤碎屑、污垢等,根本没有寄生虫。

寄生虫妄想

诊断要谨慎

一般而言,寄生虫妄想通过询问病情和体检就可以做出诊断。但这绝对不够,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

寄生虫妄想诊断要点:

病人固执地误认为自己受到寄生虫感染,为此自残试图获取所感受到的寄生虫;

排除器质性躯体疾病,如寄生虫病和皮肤病(疥疮、Grover病等);

排除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药物滥用、痴呆、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维生素B12缺乏症。

特别说明

仅有皮肤蚁行感

但不固执地认为这是寄生虫引起的

不属于寄生虫妄想

寄生虫妄想

治疗要多方合作

病人坚信自己被寄生虫感染这一“事实”,四处寻医,但拒绝精神科就诊,因此要与患者“结盟”治“虫”病。

精神科和心理治疗。

① 必须耐心地逐渐建立医患信任;

② 切忌直接否定病人的“有虫论”,倾听患者倾诉,对其主观感受予以认可,对患者详细进行全面皮肤检查,认真查看病人带来的各种“虫”标本,使之信任医生;

③谨慎言行,别让病人误会医生支持有“虫”的诊断。

④让社会、家庭支持患者。

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奥氮平,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虽然这只是幻想

但也真的喜欢不起来

既往的寄生虫病科普贴

呼吁大家讲卫生吃熟食预防寄生虫病

今天,倡导我们携手帮助寄生虫妄想患者!

深圳市人民医院

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啦

升级的还有功能!

预约挂号、智能导诊、

候诊查询、诊间支付、住院缴费、

医保绑定、报告查询、健康档案

统统搞定!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