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守艺人|古法蚝油重生记:以传统工艺唤醒乡民记忆(视频)

映像珠海
+ 订阅

“以前有好蚝油,但没有鸡肉;现在有鸡肉,却没有好蚝油了。”

“你要是吃过以前的蚝油,不用说了,现在的蚝油可以扔到一边!”

“村头炖蚝油,那种香味啊,真不是吹牛皮啊,整条村都闻到!”

……

在金湾三灶镇鱼林村,每当老人们谈起当年的蚝油,总是滔滔不绝。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种传统蚝油生产活动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戛然而止,工艺几近失传。

一个在村子里消失了约40年的古法工艺,能否重生?

(视频↓↓↓)

●古法蚝油的奥妙

还未进村,便远远听到村中广场上传来的歌舞声,年味扑面而来。上周末,鱼林村迎来首届古法蚝油文化节。在这场由金湾区社工委、三灶镇人民政府指导,鱼林村民委员会和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办的活动上,古法蚝油工艺现场重现。

整车的蚝被倒至村里的小广场上,硕大的生蚝堆积如山。围着这座生蚝“小山”,十几位村民坐成一圈,手工开蚝——古法蚝油重生的第一步由此开始。

这边开蚝取肉,那边几米开外的炉灶上,水已烧得滚烫。三位70多岁的老师傅,守在灶旁,将一桶一桶的蚝肉倒入锅中。老师傅拿捏好火候,待时机成熟,便挥起竹片编制的铲子,从锅中将蚝肉捞起,倒进竹筐,撒上一大把盐,甩动几下,拌匀,便拿去晾晒。锅里的蚝汁,则等候着十几个小时的不间断熬煮,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蚝油。

这过程,看似简单,可其中却有诸多奥妙。且不论对蚝原料的讲究,单是火候的掌握,便唯有老师傅才能完成。火大了,蚝会被煮烂;火小了,味道出不来。

“以前的人,做蚝油做到多细致?用铜纱的罗斗来筛蚝水,沙面泥尘全部隔清,这么细致的啊!”村民苏桥容说,而现在的蚝油,是通过搅烂了生蚝,在加入增稠材料进行炖煮,味道与古法炖煮的已经有明显差别。

即便按照古法工艺来操作,在村民眼中,现在的蚝油也仍然比不过当年。“以前的蚝不同的,以前的海面就像人自由自在一样,没污染,没有其他水质差的水流来这海面。现在四围都水质差,养到蚝都不是很放心吃啊。”苏桥荣有几分隐忧,他的老邻居曾社会也感慨:“以前不是吊蚝的,都是野生蚝,水好蚝好,打蚝熬油虽然辛苦,但是每个都好吃,都真材实料。”

●蚝油凝聚的乡民记忆

“打蚝仔啊打蚝娘,打穿蚝肚啰蚝肠啊。”村民张凤珍的一曲《打蚝歌》,将村民拉回到了当年养蚝和制作蚝油的岁月。

早在100多年前,鱼林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蚝油炖制场地。这首不知起源于何时的《打蚝歌》背后,有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个商人来到鱼林,村民告诉他,蚝好吃又营养,还送给他两斤蚝。可商人不认识蚝,他把蚝切开了在找东西。村民问他找什么,他说切开来找蚝肠。可蚝并没有肠,于是这便成为了村民的笑柄,被传唱成了一首歌。

当年制作蚝油的历史,成为了村民们共同的记忆。

“小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去偷蚝油皮,一抓就起来,然后偷偷分着吃了。那种感觉,现在找不回来了。”村民许梅广笑着说。

同样是吃蚝油皮,村民曾社会则满怀着对亲情的眷念:“小时候趴在爸爸膝盖上,一边听他讲蚝油的故事,一边给我吃蚝油皮,那画面至今都无法忘记。”

古法蚝油文化节让古法工艺重获新生,也让村民因蚝油再次凝聚,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鱼林村委会书记曾国昌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到村民们被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

古法蚝油文化节也将继续举办。曾国昌介绍,明年的第二届文化节将提前筹备,计划推出100桌的“蚝油宴”,请老人和商家等一起用餐。“通过蚝油的制售,一方面让村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乡村特色文化,增强村民幸福感和凝聚力。”

【采写】潘晓晨

【摄影】关铭荣 蔡如意

【剪辑】蔡如意


编辑 蔡如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