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苞众所周知是长寿之乡
相信生活在芦苞的你们都颇有感受
这一个充满风情的小镇
皆因这班可爱的长者
每一个祥和的笑容,都能温暖你的内心
当小编遇上芦苞长岐的这对九十岁的两夫妻
更加懂得了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
做的多,要的少;不埋怨,常微笑;不贪心,懂知足。
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卑不亢。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活出真实,无问西东。
这份简单而又独特的情怀
深深地扎根芦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2月6日上午,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到芦苞采访拍摄,了解芦苞的风土人情和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
长岐村被誉为三水的长寿古村,村中长寿老人众多。该村始建于明代,古建筑保存完整,且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近年来,芦苞对长岐古村进行了活化升级,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古村古韵与长寿村、 温泉村等元素相结合,全面提升了长岐村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长岐古村
长岐村始建于明代的古村占4.5平方公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朝初年,100余栋成片的古村群保存得相当完好。此外,芦苞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北江横贯其中,西河地区多为山林保护区,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和一个个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芦苞成为“长寿之乡”的标兵。
风土人情
村内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许多老人都愿意回来颐养天年。每年重九敬老节,村中都在这大榕下、古祠前大办“千人宴”,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温泉养生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此地下温泉的滋养,长岐村人历代健康长寿,是有名的长寿之村。
长岐古村人文底蕴深厚,历经中华儒﹑释﹑道文化千年的熏陶,蕴含深厚的智慧元素,古村的人文智慧因此通过家道民风与每日朝夕相处的温泉互相融合,使此地的温泉蕴含深厚的智慧基因,具有思想的灵性,被誉为是“智慧泉”。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粤为官之时,对古村温泉滋养身心的神奇效果赞不绝口,赞叹:“泡此温泉能长养天命,增长智慧”。 民间传说,八仙之首吕洞宾也因此慕名前来此处沐浴,并赞此地温泉为琼浆玉液,认为“上善若此温泉”。长岐古村现有人口不过千人,80岁到100岁人数达到60人,这充分说明此地温泉被誉为是“长命水”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既有科学的考证,又有真实的数据为凭。
随后,摄制组还来到了南岸曹村,详细了解了芦苞特色农产品之一粉葛的种植情况,主持人还与当地农户一起亲身到农田,挖掘粉葛,体验农耕生活。
饮食养生
1
长寿老人黄伯性格脾气非常好,勤奋的他每天都坚持到鱼塘劳动,腰不弯背不驼,走路利落。加上黄伯作息非常规律,多年来睡眠相当充足,黄伯每天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6点前起床,中午还会午睡一个半小时。饮食上一直都是清淡为主,不爱大鱼大肉。
黄伯有5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已经是五代同堂,家庭和睦,儿孙孝顺。这使得黄伯能够衣食无忧,长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黄伯说,生活得随性点,人自然就会开心快乐。
2
家住长岐村的101岁老人蔡美,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婆婆身体好,背不驼,声音也很洪亮,看上去只有八十岁左右。
蔡婆婆饮食总是比较喜欢清淡,从不偏食,特别喜欢多吃青菜。从儿子黄广洪口中,听出了蔡婆婆的长寿秘笈,就是每日坚持运动、劳作。黄广洪回忆说,蔡婆婆70多岁了除了在家照顾孙子,整理家务,还会去田地插秧。
喜欢热闹也是蔡婆婆长寿秘诀之一。蔡婆婆年轻的时候喜欢和村里的人聊天、喜欢打天狗、喜欢唱歌,或许这样锻炼了婆婆的大脑。此外,蔡婆婆性格也一直都是开朗和善,平易近人,热心助人。
太极养生
芦苞作为长寿之乡,除了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饮用水优质之外,与本地居民的热爱运动、习武健身是分不开。
芦苞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本土极具特色文化,让我们擦亮长寿芦苞“金字招牌”,继承和传承芦苞文化吧!
据了解,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开播已经有九年,是北京卫视全国品牌美誉度、观众影响力较高的王牌栏目之,一直以来收视率始终位列全国同时段前列。这期到芦苞采访拍摄有关长寿之乡的内容,预计将在大年初二的春节特别节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