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源于古邾国。古邾国是周武王分封的一个小国,方位在今山东邹县东南。战国中叶,邾国为楚国所灭,王室子孙中有一支以“邾”去“邑”为氏,即为朱姓。
朱姓早期主要在沛国相县(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繁衍生息,西汉大司马朱诩、朱浮(朱诩之子)就出生在这里,因而“沛国”后来成了朱姓的头号郡望。其后,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钱塘、义阳、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之间。有明一代,由于朱姓人当皇帝,朱姓更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朱姓成为名列第14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6%,分布广泛,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为多,占到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
朱氏是清远的第10大姓,全市有9.3万人,分布上以英德、清新、佛冈为多。大多属朱熹的后裔。
早在东晋建武元年(317),有个叫朱玮的人出任南康郡(今江西赣州市)刺史,乃从河南南阳迁居南康任所。传7世至朱宽,于南朝梁普通七年(526)由南康徙居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市),又传12世至朱继贤,于唐代任徽州府正堂,乃立基于婺源(今属江西)。朱继贤传11世有朱熹,朱熹后侨寓建阳(今属福建)。他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死后被宋宁宗赵扩赐溢“文”,后世遂以“文公”尊称之。他生有3子,后裔散布闽粤赣各地。迁入清远市域的朱姓族支分别为其次子和季子的后裔。
最早入境的是朱熹的6世孙朱文焕,他是朱熹次子朱野的后裔。文焕生于南宋末年,官至大理寺评事。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占临安,俘恭帝赵㬎。是年5月,益王赵昰于福州登基,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是时,朱文焕带兵护驾。不久,元兵攻占福建,宋廷君臣经海道退守粤地。文焕奉命抗元于北江地区,曾在大庙峡与南侵元兵血战,不敌身亡。其子继贤背负其遗体连夜潜匿于清远横石,葬之于横石勒竹坦,筑庐守孝。3年孝毕,守义不仕,先后购得潖江上、下岳田庄(今属佛冈龙山镇)作为栖隐基地。继贤晚年寓居广州诗书里。至元朝末年,5世孙朱子英因避兵祸始携眷隐于上岳,修建宏大屋场,以诗书教育子孙后代。上岳朱氏从朱文焕算起,已历30余代,后裔衍居佛冈、清城、清新等地,逾8000丁口。
清新三坑白米铺朱氏,据其族史记载,开基祖朱可达是朱熹第3子朱在的后裔。朱在的孙子朱叔诜因为官南雄而携眷卜居南雄珠玑巷。至元明之际,朱叔诜的后裔朱可达由南雄避居广州诗书里。在诗书里因与邻馆的清远县太平乡生员米氏结亲而举家迁居清远善化乡(今三坑镇)葵背岗,后转迁到白米布定居。可达生2子,孙子辈中有朱稚中明洪武戊辰(1383)科进士,是为原清远县有史以来的第2位进士。至第4代,这个家族演绎成佛隆、佛惠、佛养3大房支,族裔散布今城区古城、蟠龙、横荷,清新三坑、山塘、太平和滨江地区,外市、外省亦有分支移居,丁口数以万计。其中,发祥地三坑有7000余众,清城横荷有4000余众,东城有1200余人。
英德和佛冈的朱姓,据朱兆熊、朱章甫等人梳理考证,认为均为朱熹次子朱野的后裔。朱野的11世孙朱廷琛原居江西南昌府建昌县(今永修县)宽仁乡,明初出任广东惠州府推官,因水土不服而殁于任上。其子仁瓒、仁通、仁达兄弟3人扶柩归葬,途经今和平县上陵镇时因故葬父于当地,兄弟3人亦定居于此。他们共生9子,按万一至万九取排行名,族内称之为“上九子”。其中第5子万五郎(正名成宝)移居兴宁丝竹湖,成为兴宁开基始祖。此公又生9子,族内习称“中九子”。“中九子”中,有数子与清远关系密切。
念一郎(正名珖)为万五郎长子,后移居东莞,生文一至文五5个儿子。其中文三的孙子朱贵田东莞迁至英东大镇岗蒲岭另立新支,成为该支朱氏在岗蒲岭的实际开基祖(朱贵敬祖,尊文一、文三为开基祖,瑄二为二世祖,自称三世祖)。这个家族至第5代发展为朝安、朝祖、朝宗3大房支,经过20代的繁衍发展,后裔衍居英德大镇、黄陂、望埠、沙口、横石塘、石灰铺、石牯塘、西牛、九龙等地的32条自然村,共1660多户,8100多人。
念二郎(正名祯)后裔主要在惠阳发展,但传至19世孙必盛,于清咸丰七年(1857)由惠阳迁今英德浛洸鱼水另立新支。现任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济灵即其第4代孙。
念五郎(正名瑺)生2子:景高、景珍。景高迁英东桥头板铺开创基业;念五郎带次子景珍迁居英东白沙刀石坑。景珍有学问,曾任南康府教授,他在刀石坑开挖两条水圳,扩大了耕地面积,生育了5个儿子,后裔分迁乳源、翁源、佛冈各地,丁口甚众。发祥地白沙有其裔1200余人。
念九郎(正名琼)又生9子,族内称“下九子”,正名以“友”字排序,分别为友光、友彰、友庆、友明、友瑞、友忠、友龙、友祯、友亮,法号则以念五郎开排,终至念十三郎。其中第8子友祯长子景玉开基今佛冈迳头,后裔形成5大房支,散布佛冈迳头、高岗、水头、石角,清城源潭,英德鱼湾、青塘,阳山黎埠等地,计有8100余众。
念八郎朱瑜徙居增城朱村,娶妻郭氏、彭氏,生育5子。朱瑜死后,二房彭氏携所生的2子(永安、永通)投靠在翁源为官的儿舅生活。不久,儿舅升迁到外地为官,彭氏母子迁至翁源周陂定居。永安开基于周陂朱氏墩,后裔衍居翁源境内;永通生4子,其中第4子友旻的后裔万贤于明末崇祯年间迁居清远城郊八片山下另立新支。朱汝珍是朱万贤的第9代裔孙。朱汝珍榜眼及第后曾返翁源周陂拜谒祖宗。
阳山有3300多朱姓人,主要分布于黎埠、青莲、七拱等地,先祖分别来自兴宁、英德,均属朱熹的后裔。连州有2400多朱姓人,先祖分别从粤东潮州和邻县阳山迁入,亦属朱熹的裔孙。
连南、连山共有2900朱姓人,其先祖由粤东龙川、兴宁等地迁去,亦属朱熹的后裔。
也许受朱熹流风的影响,清远朱氏普遍重学好文,颇多才俊。兹选介若干于后。
朱壁,明清远县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岁贡,建元元年举人,授兵部主事。后出任兴化通判,署莆田县。廉明刚直,有循吏之风。
朱惠,明英德人。情趣高雅,淡泊名利。博通经史,中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隐逸不仕。邑志存其诗作2首。朱士谅,明清远县人。豪爽侠义,膂力过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清远社会动乱,士谅以保障平安为己任,多有建树,功成后不受赏爵。平生乐善好施,常有急难济困、救荒赈灾之举,声溢桑梓,有口皆碑。
朱士赞,明清远县人。雅好山水,进退自乐。尤爱飞来峡一带风景,自号“十九峰主人”,隐此读书。万历八年(1580)捐资辟飞泉洞,摩崖勒字,环植松竹,历时8年完工。工诗文,尝与南海名士郭棐结浮邱诗社,有诗刻存于广州海珠广场。
朱学熙,明末清远县人,朱士谅之子。善诗文,好游山水,曾捐数千金修治南禺、北禺诸名胜,自称“中宿异人”。南明弘光初年,上书福王,为反清复明献计。被授为翰林院待诏。永历元年7月,与陈邦彦、白常灿守清城失败,自缢殉国。南明永历帝赠其为翰林院学士,赐谥“忠愍”。
朱应选,明末清远县人,贡生。历官南京都司经历。史可法守扬州,多所襄助。扬州破,被执不屈,与史可法一同殉国。
朱澧,清清远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廷试一等,充武英殿校录。后出任连山、长乐二县教谕,历署电白、镇平、乐昌学宫,卓有贤声。工书法,精于金石,善辨石刻书法之真伪,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金石学家。
朱松龄,清清远县人,朱澧子,朱汝珍伯父。二十岁补弟子员,旋作廪生。乾隆六年(1741)以优贡选入国子监深造。嘉庆年间受命编纂《清远县志》,一载书成。道光四年(1824)任阳江县训导,专心课士创建学宫,次年倡修阳江尊经阁,深得阳江文化界的信赖尊重。再聘为阳江濂溪书院山长。道光七年病逝于书院,送灵柩归葬者达100多人。松龄生平博览群书,著有《四书口义》13卷,《看芸斋各体诗文》5卷;亦通医学,著有《岐轩管豹》3卷。
朱猷章,清清远县人,朱澧之孙,朱汝珍之父。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五年(1850~1855),在韶州驻军昆寿部当幕僚,对克复英、韶、惠各城,多有贡献,升为知州。时英法侵占省城,猷章在营襄赞洋务。同治二年(1863),保升知府。后随昆寿往杭州赴任。著有《武功辑略》、《防韶援惠记》、《嘉乐堂吟草》等书,俱佚。
朱润芳,清清远县人,同治元年举人。历署甘肃礼县、两当县,补授金县知县、升抚彞通判。有清慎名。归里后倡建明新社学,并参修邑志。能诗文,邑志存其诗作数首。
还有清末榜眼朱汝珍,是一位名振于时的文化名流。在客观上,他以“最后人中第二人”(套用是届状元李春霖的“最后人中的第一人”的自戏语喻朱)的光环给中国封建科举文化画上了一个永远“拜拜”的句号。
此外,阳山的朱海均,佛冈的朱琪都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朱海均曾是马来西亚亚摩埠、金保埠工商界的巨子,富甲一方。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热心捐款赞助民族抗战的爱国华侨,并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挂像表彰。朱琪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是清远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脱党)。
清远建市后,不少朱氏族人得到了显露才华的机会。其中英德籍朱明接当过县委书记和第五届清远市政协副主席。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朱氏族群在清远地区的建筑史上留下了骄人的业绩。始建于元末明初的佛冈上岳古民居,占地200公顷,建筑面积约31公顷。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现已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很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阳山七拱学发公祠,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华侨住宅建筑,堪称粤北华侨建筑之最,现为阳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 首有族人征为官的何姓
【史志动态】 市史志办开展春节扶贫送温暖活动
【史志动态】 市史志办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