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林若川
韶关仁化城口镇正龙街,80多年前红军将士在此留下一段动人故事。(摄影:林若川)
“
近年来,韶关积极引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不断完善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
”
地处广东省北部的韶关,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古有“据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粤北军事重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粤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迹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韶关市在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北伐战争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纪念设施的相继修复和建设利用,对于继承革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韶关的红色历史,见证了党和军队成长壮大的革命历程,是我党我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和地方坐标。
城口温泉和古秦城旧址。红色遗迹与南粤古驿道,在这里奇妙地交融。(摄影:林若川)
红色小镇有条“红军街”
“到了,就是这儿!”来自江西南昌的徒步爱好者周明,兴奋地对10岁的儿子小虎说。
周明是个“长征迷”,今年1月14日他和儿子来到韶关市仁化县,参加首届“南粤微长征”25公里徒步活动。600多名徒步爱好者统一身穿红军服,经过近5个小时的徒步,走到了此次“微长征”的终点,仁化县城口镇红军广场。这也是周明此行最期待看到的红军长征遗迹,他早就在各种书籍史料中了解到,在这里有条著名的“红军街”,80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条“红军街”,名叫正龙街。1934年11月初,红军部队奇袭城口后,对当地群众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数万名红军将士坚持在小镇上的河边街、正龙街的街巷屋檐下露宿。这条宽度不足5米的小巷,每天晚上都睡满了席地而卧的红军战士。老百姓看到红军战士露宿街头,纷纷把自家的稻草、门板等提供给红军使用。部队离开时,战士们把稻草捆好,门板洗干净再还给老百姓,不给群众带来一丝一毫麻烦,当地群众感动至今。
80多年过去了,城口镇仍完整保留着这一条“红军街”,红军的宣传口号和战斗遗迹仍然清晰可见。(摄影:林若川)
80多年过去了,城口镇仍完整保留着这一条“红军街”,红军的宣传口号和战斗遗迹仍然清晰可见。如今,新开通的武深高速,大大拉近了这个山区小镇与外界的距离。到城口重走红军路,是不少个人和单位重温红色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精神的首选。
2017年,韶关市委、仁化县委以建军90周年为契机,结合省、市的部署,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制定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将红军长征遗址遗迹集中的城口镇打造成红色特色小镇,高品质打造红色旅游“拳头产品”,全力打响仁化“红色旅游”品牌,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2017年7月26日,“红军街”河岸对面的空地上热闹非凡,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这里举行奠基仪式。这是广东唯一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建成后,将重点展示红军长征过境粤北战斗历程,集中呈现红军各个时期在粤北开展的革命活动,预计2019年4月建成并免费开放。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表示,韶关将按照中央、省委的指示和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把该馆建设成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2017年7月26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城口镇举行奠基仪式。
仁化县委书记林国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围绕红色特色小镇建设,城口镇下一步还将通过大力推动温泉度假村项目、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挖掘人文民俗古村落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等,提升城口红色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城口红军长征纪念广场。(摄影:林若川)
红色遗址数量全省居首
红军长征经过韶关虽然只有21天时间,但留下了大量重要的历史遗存,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目前,韶关境内现存红军遗址、遗迹131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8座,经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余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是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根据2016年出版的《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韶关市重要红色遗址达37个之多,位居全省首位。2017年,韶关市文化部门对该市1919至1949年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深入普查,结果显示,韶关全境现有红色革命遗址287处,其中重要事件发生地102处、机构旧址85处、纪念性建筑42处、战斗遗址23处、名人故居14处、烈士墓地21处。
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粤北活动近两个月。其间,起义军开展农民暴动,实施练兵,并取得“坪石大捷”,韶关成为朱德28字游击战方针的形成地和湘南起义策源地。
韶关地方党组织积极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和发动了曲江、南雄、仁化、乐昌等县的武装暴动,北江农民暴动成为广东农民暴动的重要地区和主要组成部分,是继东江海陆丰后的第二个暴动中心。其中仁化暴动中的双峰寨战斗被称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
1927年后,红军在粤北的革命活动,贯穿了红军从初创到发展壮大、从长征到南方游击战的全过程,共和国十大元帅有六位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
韶关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留下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祖屋”。1938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迁来韶关,在此领导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达4年之久,对韶关乃至全省,在建立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恢复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培养党的干部、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韶关仁化“双峰寨保卫战”旧址,成为红色旅游目的地。(摄影:叶国屏)
做好红色资源“六篇文章”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韶关的红色资源,韶关市将围绕“全面保护、重点利用、突出主题、形成亮点”的整体思路,着力做好以下六篇文章:
一是深化普查成果,建立“红色档案”。下一步,对普查确定的遗址遗迹逐个做好修缮保护的设计方案,做出红色遗址的分布图、路线图、全景图,给每个遗址建立“一址一卡”档案。
二是建好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打造“红色基地”。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积极推进纪念馆建设工作,力争2019年4月建成开馆。以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为轴心,未来3年内,仁化、南雄、乐昌境内的长征遗址要加快修缮,在全市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长征文化遗址群。
三是推进修缮保护,刻画“红色印记”。2018年起,采取“颁发身份证、划定保护区”的办法,对全市红色遗址进行命名保护,全面铺开,做到一个不漏。对亟需修缮的10个重要遗址做好设计方案,进行重点保护和利用。对于规模较小、历史背景一般的红色遗址,也要加强保护,使之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四是组织历史资料汇编,完善“红色族谱”。组织党史和文化部门广泛收集现存遗址的历史资料,汇编成册。组织撰写红色故事集,对现存遗址进行文化梳理,为下一步的活化传承和利用奠定基础。
五是抓好学习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组织编写《韶关红色故事集》,将重要遗址列入党校实地教学点、纳入中小学校乡土教材和校外活动基地,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广泛开展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六是做好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开发“红色产业”。配合省完成好《广东省“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现状普查报告》,结合全域旅游,做好全市红色旅游产业规划,重点打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点、旅游镇、旅游线,积极引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不断完善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
相关连接:
活化“南粤红”丨擦亮南粤“红色名片”
广州:红色文化遗址成为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