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了!
昨晚,央视花了近50分钟介绍
珠海的“传家宝”,
到底是什么这么厉害?
我们一起来看看
节目一开始,
就看到了咱们的珠海大剧院,
真的太激动了!
而更让人激动的,
还有节目中每一个关于珠海的“宝贝”。
港珠澳大桥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三地,东接香港、西连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的建设对三地产业互补,都将起到深远影响。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其中钢结构桥梁22.9公里,海底沉管隧道6.7公里,这条海底隧道在海下40多米处,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为实现桥隧转换,隧道两端还设置东、西两个海中人工岛。
五位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代表,在昨晚的《我有传家宝》节目上讲述了在沉管安装以及桥墩、钢梁拼装等施工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其中第一节沉管从海上浮运到安装用了120多个小时,建设者们连续5天4夜奋战海上,终于将第一节沉管成功安放。
2017年12月31日晚,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就在今天(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工验收。
中华白海豚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
在珠江口分布着一种“高智商”动物,
就是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在1988年被列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
两位来自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现场讲述救治搁浅的中华白海豚的难忘经历。同时也为珠江口适合白海豚自然生长的环境打CALL!
斗门装泥鱼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门有一项传统习俗“装泥鱼”,
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现场编织装泥鱼的鱼笼,
并在滩涂装泥鱼。
在昨晚的节目中,黄国富及其他传承人上台演示了编织泥鱼笼技巧,现场竹篾翻飞,一个个造型优美的笼子在传承人的手中迅速成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央视摄制组还特意来到斗门乾务镇,
实地拍摄装泥鱼场景,
并对该项非遗的传承人进行了访谈。
河滩潮水逐渐褪去,滩涂开始显露出来,泥浆中一条条泥鱼爬动、跳跃。眼见时机来临,几位装泥鱼传承人腿上绑好蚝袜,扛起泥板,带着鱼笼、鱼篓等工具奔向滩涂,技艺高超的他们很快就收获颇丰。
这一技艺的传承人黄国富,
与家人带来了泥鱼板、鱼篓等传家宝,
讲述这项技艺的传承故事,
并现场烹制泥鱼。
装泥鱼这一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间(1765年),201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人船
科技创新领航者
“领航者号”是一项用于水上的发明创造,
它就是可以自主航行的无人船。
通过现场的控制基站操作,
一艘无人船正在附近的海面行驶。
这种无人船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
按照事先设定的航行路线自主航行,
它的技术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无人船也叫水面机器人,
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海洋装备的结合,
能够在水面上或者海上代替人来执行
各种各样的危险的枯燥的任务,
可用于水质监测、科考、
水上救援等多个领域。
既有世界级的超级工程,
又有传承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超越外国的科技创新专利。
这些都是珠海与海的故事,
相信未来的珠海将更加美好!
忍不住为珠海疯狂打CALL!
素材综合自中央电视台、珠海新闻网(ID:zh_news)、CCTV微视
责任编辑/珠海发布 孟鑫
编辑/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