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在“门户网站”上看到的消息都是真实的?
你以为你在论坛里看到的帖子都来自真实的网友?
在网络世界,论坛、微博、微信、甚至各类新闻门户网站,都是水军们的“阵地”。
从雇粉丝、买热搜、刷好评,到炒作新闻、操控舆论,只要付钱,雇主的意图就能实现。
网络水军公司化运作
平台接活儿、发“任务”
调查发现,现阶段,网络水军已不满足做“零散生意”,而是打着“推广任务”、“舆论公关”、“整合营销”等专业的幌子开起了公司,并招募了大量负责实际操作的“下线”,几千条的发帖任务可以快速分下去。
一些“水军公司”还在淘宝网及“众包”网站上建起了提供发帖服务的“网上店铺”。在“猪八戒网”上搜索“新闻发稿”,可以找到2300多家这样的“店铺”。他们将各类网站的新闻发稿打包成不同的“套餐”,明码标价。此外,配合“发稿”的这些店铺还提供所谓的“新闻代写”业务。
“网络水军”销售人员:
你给我内容,我就可以给你直接操作,标题内容就可以了。可以在前面加“媒体报道”,就是说地方的媒体或者是网上的都可以。看你这边想要怎么改。
无需证明真实
付款即可推稿上“门户”
“猪八戒网”上有一家名叫“广之推”的店铺,记者将以前采访过但未在媒体播出的素材以普通客户的身份交给了他们,对方表示只要800元就能将这些内容改写成新闻,发布在几家知名门户网站上,且不需要为内容的真实性提供任何证明。
不到24小时,这家公司就将内容在“搜狐网”上线的链接发了回来,并且说网易和新浪的编辑暂时拒收稿件,正在另找人沟通。20多分钟后,记者被告知,同样的稿件也在“新浪网”发布,而标注的稿件来源则是一家在业内较有影响的官方新闻网站。
网站下放发帖“权力”给“水军”
“网络水军”以获取利益为目的,通过实施宣传、推销或攻击,在互联网上进行炒作。对此,最高法早在2013年就作出了司法解释:
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尽管该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明知虚假而“有偿发帖”都是违法行为,但调查发现,“水军”运作“有偿发帖”根本没有核实所发内容是否真实,有的网站甚至直接把发帖的“权力”交到了“水军”手里。
水军从业者小丽(化名):
网站太多了,忙不过来,有时候一发就十条二十条,网站的客户很多,他会来不及,就把后台密码给我们,然后我们把自己的文章直接复制粘贴上去发出来。发的话几十块钱一百块钱,但是删的话要几百块钱。
发帖可以挣钱
删帖挣得更多
对于“水军”而言,发帖可以挣钱,删帖挣得更多,而无论发帖还是删帖,都要和网站论坛的内部人员展开所谓的“合作”。
34岁的张某,曾是国内一家知名论坛的管理员。从2015年开始,一名自称“肖老师”的“水军中介”与他建立了两年多的“删帖合作”。每删一条,就会根据删除难度收取不同费用。
嫌疑人张某:
正常情况就是三百到五百,多的话八百到一千。
在被删除的帖子中,大部分属于网民正常的维权诉求,并不违反网站的规定。但按照金主的意愿,张某和“水军中介”里应外合想出了“删帖”的新办法。
张某表示,比如消费者投诉产品不好,很温和地发布意见,这种帖子就删不了。只有让帖子违规才有机会删除,这就需要有人来“灌水”,在跟帖中发布一些黄色图片和违规的广告,这样他才能有理由删除。
“水军”生态链:
“客户-中介-水军-网站”
“网络水军”操控的这“一发一删”,对社会舆论环境、媒体公信力造成了巨大伤害。去年起,公安部部署多地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破获了一系列涉及“网络水军”的重大案件。
2017年4月,广州警方发现了一个名叫"三打哈"的网站。该网站汇集了全国多地的“水军”供需资源,形成了“有偿删帖”、“有偿发帖"的中介模式产业链,涉案人员涉及全国21个省市,业务遍布国内各大网站论坛。
2017年5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水军”全国集群战役,已破获“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40余起,涉案总金额上亿元,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获并关停涉嫌非法炒作的网络账号5000余个,关闭违法违规网站上万个,涉及网上恶意炒作信息数千万条。
2017年7月,在公安部指挥下,全国21个省市对《三打哈》网络水军案开展集群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7名,涉案金额近400万元,扣押电脑、手机、移动存储设备及银行卡折等一大批涉案物品。该案是全国第一宗利用网站实施“网络水军”非法删帖炒作的案件,也是第一个打击“网络水军”的全国性集群战役,该案涉及地域广、人员数量多、关系网络复杂,犯罪手法具有网络时代的鲜明特征。
警方调查发现,仅这一个网站的“会员”人数将近百万,搜集公民个人信息超过500万条,形成了由“金主客户—中介推手—基层水军—网站内部人员”所构成的完整“水军”生态链。
具体案情
NEWS
﹀
﹀
﹀
(上下滑动阅读)
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交易平台连接网民和“网络水军”
2017年4月,广州市公安局经过长期侦查,挖出一个以《三打哈》网站为核心,涉案人员涉及全国21个省市,业务遍布各大网络论坛,通过建立网站平台共享资源、相互合作,形成“有偿删帖、发帖、灌水”中介模式产业链的特大“网络水军”团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网站自称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推广服务交易平台、典型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站、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水军”规模网站,可提供关键词上首页、负面舆论公关、品牌及产品营销、软文营销、撰写新闻稿等服务,与各大主流网站建立有发布新闻稿的渠道。
“这个网站极大地方便了雇主与‘水军’之间的联系,雇主发布任务信息后支付保证金,由平台代为保管,水军领取任务完成后,经过雇主考核后加盖合格戳,平台就支付费用。”广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刘警官说,其中,平台占全部获利的两成,剩下八成由完成任务的“水军”获得。
网站通过搭建网民与“网络水军”之间的桥梁,以抽取任务佣金的方式运营,即网民在网站注册成“雇主”,“网络水军”注册成“推广服务商”,“雇主”通过网站发布任务,内容多为社交圈转发、广告软文、投票活动等,其中不乏淫秽、诈骗、赌博及谣言等信息;“推广服务商”认领任务,并通过平台反馈任务完成情况,“雇主”负责审核任务完成度并结算佣金。
公安机关深入侦查发现,这是一个以网站作为核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具有“地域范围广、人员数量多、违法业务多”特点的网络产业链。这个网站的主要业务包括做广告、推销性质的短信以及删帖。“网络水军”利用手中的网络资源大肆群发广告、炒作网络事件及论坛“灌水”;“收钱”为客户联系网络资源删除特定网站信息。
“垃圾短信”不胜其扰
“有偿删帖”谋取高额回报
2016年7月开始,《三打哈》网站开始经营短信代发业务。“为了能够精准投放,他们掌握了近5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覆盖全国多数省份,有年龄和职业分类。”刘警官说,犯罪嫌疑人钟某经过联系短信代发平台,接到报价后适当加一点钱后将价格报给客户,从中赚取差价。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一些行业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和黑客攻击,再将信息出售给有需求的人。“大家在生活中收到的‘垃圾信息’很多都是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后加以使用。”
这家网站的另外一个主营业务就是帮助当事人删除对其不利的帖子,根据网站的大小收费从300元至3000元不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某飞是一家网站的版主,月工资4000元,主要工作是保证网站首版是正常的内容,清洁首页。“我第一次删帖是在2015年,正常来说一个帖子三五百元,多的话可能达到800元到1000元。”张某飞说,找我删的帖子大多是投诉产品质量、同行互黑等内容。
面对记者提出的正常删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张某飞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消费者投诉一个产品不好,很温和地发布意见,这种帖子我删不了。只有让这个帖子违规才能有机会删除,这就需要有人来灌水,发布一些黄色图片和违规的广告,这样我才有理由删除。
“一个月应该有20条,最多一个月可以多赚几千元。”张某飞说,虽然知道这个事情违法,但我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挑着删不容易被发现,现在非常后悔。
刘警官说:“删帖、屏蔽帖子,在接到客户需求后,会根据客户情况评估费用,后通过层层中介找到论坛版主或公司‘内鬼’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中介间会收50至100元的介绍费,形成一条‘覆盖面广、链条长、关系复杂’的有偿删帖中介模式产业链。”
造谣、诽谤
“网络水军”的现实危害
“网络水军”常常充当“捧人推手”和“网络打手”两个身份,将时下的新闻热点和网民情绪结合起来,通过“借势”和“造势”达到营销目的。同时,一些公司敏锐地发现,恶意诋毁、攻击对手比正面宣传自己更有效。
“‘网络水军’往往是只要给钱,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都发。”办案民警刘警官说,而一些内容敏感的帖子价格还要翻倍,高利润让他们趋之若鹜。
“‘网络水军’普遍从事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等违法活动,严重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刘警官说,“网络水军”带有强烈的“网络黑社会”性质,容易侵蚀网络正能量、破坏网络正常生态,往往造成正义网民不敢发声。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有关负责人,本案的成功侦破,体现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水军”、整治网络空间秩序的坚强意志,彰显了公安网安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的实力和决心,对于危害网络生态、破坏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将绝不姑息,坚决依法打击。
来源 新华社 央视财经 央视新闻 新华观点 正义网
编辑 钟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