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经济发展速度领先全球,去年交易额超3亿元,参与人数超6亿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和新动能,在过去的一年里,共享经济在大浪淘沙中完成了怎样的沉淀?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下,共享经济在未来将面临哪些变化与挑战?政府和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在2018年共享经济南方论坛上,滴滴出行华南大区总经理朱泽涛指出,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共享经济已逐步迈入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阶段。
论坛上,朱泽涛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变化,及其个人的感触——蓬勃有序、中国模式和扬帆出海。以滴滴为例,2017年全年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不含单车及车主服务)。这相当于过去一年中,全国平均每人使用滴滴打过5次车。随着一系列共享经济规则出台,整个行业不再靠补贴驱动,而是转变为更加注重安全、体验、科技的方式来驱动增长。
近5年来,我们探索出了中国模式。在国内市场取得模式成功的同时,包括滴滴在内的中国共享经济企业将触角伸向海外。过去5年里,滴滴在城市交通领域已经累积了丰富经验,也将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把中国的技术、资本、经验新的“三驾马车”带到新兴市场,同当地共赢、共发展。
相较于过去中国厂商的出海,滴滴不只是作为财务投资人去参股;相较于许多美国厂商在全世界更凶猛的“攻城略地”,滴滴则秉持更怀柔的儒道合作精神。过去两年,滴滴投资了全球不同市场的七大共享出行企业,合作网络触达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1000多个城市,覆盖了全球60%人口。“我们希望把中国模式复制到全球,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共享经济走向又将如何?朱泽涛介绍说,以共享出行为例,再往下走就是要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智慧交通中去,将AI(人工智能)与出行结合。滴滴对数据进行挖掘,打造出了一系列智慧交通产品和服务,包括智慧公交、智慧信号灯、潮汐车道、交通诱导屏、滴禹信息平台等。滴滴希望通过综合利用这些手段建立一套评估体系,根据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区域的特点把拥堵降低。
日前,滴滴发布了一体化城市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滴滴交通大脑,由云计算、AI技术、大数据和交通工程理论4个部分组成,通过数据中枢、分析中枢和控制中枢帮助城市管理者提升对交通运行情况的感知、分析和控制能力。
过去一年里,滴滴与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全国20多个城市展开了合作,并在这些城市的1200多个路口上线了智慧信号灯产品。凭借上千个路口的智慧信号灯,滴滴不仅在区域内平均缓解了10%-20%的拥堵状况,还获得了全国城市交通运行数据的支撑。
在广州,滴滴智慧信号灯2.0平均提升道路高峰顺畅度超20%。譬如,广州天河北区域的优化,就采用了滴滴智慧信号灯2.0版技术。在滴滴的协助上,该区域交通信号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拥堵程度有所下降,如天河北路平均延误下降11.9%,天寿路下降23.9%。
【记者】彭琳
【摄影】吴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