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助力广东智造
2月2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总工会
在南方传媒大厦举行2017南粤工匠致敬典礼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2017年度评选出的20位“南粤工匠”
个人简介:
一台钢琴有8000多个零部件,220多根琴弦,88个琴键。调律师之于钢琴,就如同一名化妆师。梁钊明这个钢琴“化妆师”当了22年,每天为三、四十台钢琴调律。
梁钊明是珠江钢琴集团的资深钢琴调律师,凭着精准的听力和调音技术,2016年9月获得全国钢琴调律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冠军,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致敬辞:你用最纤细的音感,成全每一架钢琴的和谐;你以最虔敬的姿态,追寻只存于内心的完美。
个人简介:
腼腆的吊机机长,皮肤黝黑,微微拱背。中国能建广东火电的起重机驾驶专家林桐彪,在起重机驾驶员岗位上干了24年,他光听油门和发动机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吊车有什么毛病,是哪台吊车在工作,技术出神入化到能完成起重机吊鸡蛋、起重机穿针等高难度动作。之所以能有这个境界,全因林桐彪的沉静,他的“静”成就了他在这行的大能。
致敬辞:凭一根操纵杆,你将千吨的吊车化作灵巧的手指;一句“惟手熟尔”,怎及你勇担重任的职业信心?
个人简介:
嵌瓷,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芝高是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为了嵌瓷的传承,卢芝高付出了60多年。
他手中的碎瓷片,镶遍了潮州韩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古式建筑;他出资建博物馆,搭建交流平台;他打破家族传承束缚,收徒传承嵌瓷艺术。他被评价为“将嵌瓷视为生命的艺术家”。
致敬辞:堆红嵌绿,破碎的瓷片,因你的巧手重生;栉风沐雨,檐头的剧场,和你的匠心永存。
个人简介:
陆建新站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顶层,看到的是特区全景图,那些高耸云端的地标建筑,都是他参与建设的作品。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34年来参与了20座国内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建设,包括广州曾经的第一高楼“西塔”。
在一线虽然辛苦,但陆建新说,付出与荣誉总是对等的,400米以上高楼他参与建设了4幢的,国内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
致敬辞:你用经年不变的豪情,一再刷新特区的速度;你以锱铢必较的精心,不断建树中国的高度。
个人简介:
万家灯火,电力保障。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年均减少了24%左右电网总停电时间,年均减少操作近4万次,坚实的技术力量保障了广州万家灯火的长明。
这得益于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勇的创新成果,通过一种以带电测试为主的新型状态检测工作模式,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状态检测效果,降低运维成本。
致敬辞:博士也着工装,你倾心电力,令多项技术国际领先。检修何须停电?你革新模式,让城市之光长辉不灭。
个人简介:
时速300公里的贴地飞行,坐在车厢内的人却感觉很平稳、舒适。高铁司机担负着整车乘客的安全职责。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机务段技术员王友发入行23年,“安全”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友发靠的是经验和苦练。他不仅做到日常操作动车组停车位与固定停车标的距离“零厘米误差”,更能“零秒误差”通过车站。
致敬辞:每秒一百米的贴地飞行,你让乘客如履平地;精准无误差的停车过站,你以苦心锻成标杆。
个人简介:
在石油生产流水线上,吴金源负责的是加氢装置的操作。这份在外人看来稍显乏味的工作,他一做便是28年,不断攻克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吃小亏是福”——工作上的吴金源不计较得失,在钻研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成长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汽(煤、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工技能大师”。
致敬辞:好个“油二代”,半生只为一道工序,较真终成大师;最牛操作工,“顺手”解决八方难题,善思造就圆熟。
个人简介:
看原石的颜色质地,钟国建一眼就能知道大致的金属成分;在生产线上,他肉眼就能从金属泡沫看出当班生产情况。从基层选矿人到高级工程师、选矿部副部长,大宝山矿业公司选矿专家钟国建25年来始终坚持在生产一线,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作为技术带头人,他每天上一线看了心里才有数、才踏实。他共主持了103项技改,创造效益1.5亿元,其中3项帮助新选厂实现自动化,提前建成产量倍增。
致敬辞:二十五个年头,一百多项革新。我们惊羡你选矿中的火眼金睛,更敬佩你守业时的九折不回。
个人简介:
湿漉漉的地面,粉尘弥漫,梁建坤正在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教学生做石艺。梁建坤坚持半生的石艺,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很享受。
出生于云浮市的梁建坤已从事石艺雕刻近30年,他首创的巧色玉石雕刻工艺被争相效仿。梁建坤在2014年被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致敬辞:玉也雕得,路边石也雕得,用料从无拘束;佛能成章,猪杂粉亦成章,造境敢为人先。
个人简介:
将外科手术做成艺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李国新创立了一套遵循解剖、简便安全的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新方法,将胃肠肿瘤切除手术,从既往的“大开放”转化成了“小切口”。因为在腹腔镜胃肠微创外科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致敬辞:精益求精,你将腹腔手术推向了微创时代;美不专美,你让独家经验变成了国际准则。
个人简介:
黄埔港码头从西到东2.4公里,梁泽庆在这条路上走了41年,码头上每一台叉车,每一台起重机,他都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甚至其中很多都是他一手修复的。
作为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的首席技师,梁泽庆自主完成50余个改造项目,为公司节约成本500万元。
致敬辞:你是机械的名医,于千万个零件中找出病灶;你是港口的能臣,以蓬勃的进取心守望平安。
个人简介:
为解决一个配件故障问题,12小时不吃不喝,扎在船上;为了让船只达到完美水准,连续加班30多天不休息。
51岁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设计师卜育才被称为“技术狂人”。30年来他潜心钻研船舶设计建造工作,曾参与近百艘船设计与建造,申请专利被国家授权15项,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
优秀的工匠注重技术传承,卜育才带出数十个高徒,其中两个80后徒弟已经成为总建造师。
致敬辞:从绘图到监工,你一力承担;从高空到水下,你负责到底。你为自主创新领航,让中国品牌扬帆。
个人简介:
中药,中华智慧的传承,熬的是一份讲究:为了达到最佳药效,精确到分钟的先煮后煮的工序,一道水两道水,都有讲究。
中智药业集团总工程师成金乐是中山市中药创新带头人,他放弃铁饭碗,潜心研究三十余年,发明破壁草本技术,让服用中药像冲咖啡一样简单。
致敬辞:你将本草破壁,也破除了中药进军国际的壁垒;你为技术立法,也树立了人们对于质量的信心。
个人简介:
一味“金红化皮猪”,把当年来访广州的英女王笼络为白天鹅宾馆的“粉丝”,它的大厨就是“秋哥”邓伯秋。白天鹅宾馆餐饮部副行政总厨邓伯秋烤制的化皮乳猪少说有近十万只,为了烤好乳猪,他多次亲手改造乳猪烤箱,至今他的出品依然在业内领先。
致敬辞:灶前“舞”出金红美色,将大众饮食变为艺术;幕后专研冷卤制法,让传统厨艺焕发新生。
个人简介:
你家的电信光纤宽带怎样一级级布网、你的电信手机从哪个基站连接信号,都是她和同事一起“绘制”出的;哪里网络出了问题,是她和同事们找到病灶;在网络提速工程里,也是她带着同事进行最为基础的网络技术规划、布局。
她是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高级工程师邓艳梅,入行25年来,她用扎实肯干描画出了通信行业里的一条匠心之路。
致敬辞:抢修海缆、保障亚运,越少人察觉,越是你的奇功;更新技术、规划网络,平凡的创举,惠及千家万户。
个人简介:
只要有人愿意学,她愿意一直教下去。做了一辈子潮绣,李淑英不想看到传统手艺无人传承。李淑英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全球独一无二的潮绣工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李淑英的潮绣研究所不仅是研究传承基地,也是传统手艺展示窗口,游客可近距离欣赏绣娘刺绣。她的作品《刺绣铁枝木偶》屏套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战甲》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致敬辞:古稀“针神”,针过处飞龙转风,名动中外;玲珑“绣阁”,绣绷前高徒满座,艺衔古今。
个人简介:
有人说,他是“核电工程建设的百科全书”;有人说,他是“工程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也有人说,他是科研创新领域源源不断的“政能量”,而李政却自称“我是一个盖房子的。”
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政口中的“房子”是核电站。20年来,他带团队先后参与广东岭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等大型核电工程的建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致敬辞:技术奇才,攻克无数难题,只求杜绝安全隐患;金牌导师,带出多位骨干,以身传递匠人心怀。
个人简介:
走出实验室爬高塔、钻管囊,为了第一手数据;迎难而上研发“爆款产品”获国际专利。黄晓明研发的一款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新型室内天线,获中国和美、德等六国专利授权,这是黄晓明为企业贡献的第一个国际专利,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行业内的国际专利。这个专利的发明使得中国网络通信科技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在全行业内得到极大范围的应用,为企业节省网络投资超过40亿元。
致敬辞:一出手就获六国专利,你越战越勇,新品又是“爆款”;二十年仍在一线奔波,你常学常新,卓越已成习惯。
个人简介:
戴着口罩,用刀子慢慢凿出一个个精美的花纹,粉尘四飞。有时候一颗荔枝就要雕刻一天。在何世良看来,砖雕既要激情,也要细心。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砖雕传承人,何世良28岁时打造了巨型砖雕《吐艳和鸣壁》,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34岁时其作品《百蝠晖春》再次打破了自己的纪录,在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大赛中还荣获了“砖雕大国工匠”称号。
致敬辞:从木雕入砖雕,你因为热爱,复兴岭南传统;由《和鸣》到《百蝠》,你突破自我,铭刻当代精神。
个人简介:
“你没有任何借口降低作品的水平。”关尚持把他制作的小提琴称为“作品”,他时常教导徒弟,做琴最重要的是能静下来。制作出一把小提琴,学徒只要三、四年就能学会,但要成为一名优秀提琴制作师,至少需要十年。关尚持坚持了45年,把“产品”做成“精品”。
1990年和1992年,关尚持先后获得提琴制作和琴弓制作的国际奖项,同时获得提琴和琴弓制作国际奖项的,全球只有两个人,关尚持是其中之一。
致敬辞:木材的伯乐,弓弦的知己。你用大数据传承制琴工业的要义,让全世界聆听广州质造的强音。
为南粤工匠们点赞
想了解更多他们的故事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