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新故事①丨科技护航 桑基鱼塘谱新篇

南方农村报

█开篇语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服务“三农”的领头羊,广东省农科院一直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为立院宗旨,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在新时代,广东省农科院如何用好科技这对翅膀,奏响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新乐章?本报特开辟“农科新故事”系列报道专栏,通过实地访谈、专家解读、案例再现等形式,挖掘来自科研一线的鲜活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敬请垂注。

周末,顺德均安太子农庄。

从广州过来的小李穿着一件在顺德刚买的真丝旗袍,一边优雅地品尝桑果汁和桑叶茶,一边欣赏桑基鱼塘的风景,美美地度过了一天。长年呆在写字楼里的小李,来到这里才发现,桑基鱼塘竟然也可以承包她一整天的“吃喝玩乐”。

桑基鱼塘——古老且在珠三角沉寂了好一段时间,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回到了现代人的生活。

不仅是目标定为“月月果熟,四季花开”的顺德太子农庄,还是富有人文风情的西樵渔耕粤韵“桑基鱼塘”休闲园区,以及好看又好玩的广州花都宝桑园……走马珠三角,记者惊奇地发现,桑基鱼塘在佛山、广州、中山等地四处开花。与传统蚕桑不同,这些蚕桑基地以新科技、新理念重塑了桑基鱼塘的模式,不仅给工业盛行的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养眼的绿意,还引起了现代人对传承、发展桑基鱼塘的重视。同时,在产业兴旺如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今天,桑基鱼塘为整个生态农业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传统/前世:“你喂蚕来我缫丝”

    “你喂蚕来我缫丝”,在以前,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蚕丝的畅销直接造就了种桑养蚕的高收入,“蚕壮鱼肥桑茂盛,塘肥桑旺茧结实”往往是农民们向“蚕姑娘娘”祈愿的对象,珠三角曾经还掀起“全民皆桑”的浪潮。

     “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基鱼塘承载了珠三角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孕育出富有特色的珠三角农耕纺织文化,并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的产业盛景。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推进,桑基鱼塘盛况不再,曾使广东顺德成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的蚕桑产业迅速萎缩,1995年以后,珠三角桑基鱼塘已基本消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复兴/今生:“沧海遗珠”重现光彩

怎么复兴桑基鱼塘?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与其团队提出“复兴桑基鱼塘”设想,并着手进行试验示范,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少桑基鱼塘新实践成功落地。珠三角桑基鱼塘这一“沧海遗珠”挣脱时代桎梏,再一次发光发亮。

亲手缫丝、采桑果、制作桑叶茶……广东宝桑园使珠三角青少年对蚕桑文化不再只是“一知半解”。2000年,广东花都宝桑园新生态科普基地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建设完成,这是国内首个以“蚕丝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科普基地。17年来,宝桑园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和科普讲座也为桑基鱼塘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顺德均安,有一个开业1年的“太子农庄”,也是复兴桑基鱼塘的代表。太子农庄把握桑基鱼塘“纯天然循环”的精髓,形成高产的“桑基鱼塘”模式。更受关注的是,这里还成立了一家广东省鲜有的以基塘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基塘农业博物馆”,从策划到建成,廖森泰都亲力亲为,博物馆除了介绍桑基鱼塘知识外,还展示了许多难得一见的耕织工具,这些“老文物”十分有价值。太子农庄执行董事梁子刚表示,建立太子农庄的初衷是希望以自身工业基础回馈农业,也希望保留住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支持珠三角的生态环保事业。

南海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顺德龙江新世纪现代农业园区、顺德杏坛青田村美塘行动……桑基鱼塘的“试验田”各自找到了发展方向,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桑基鱼塘勤恳务实的文化传承。

提升/拓展:“土壤卫士”蚕沙肥重出江湖

“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这种传统的蚕桑产业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在处理蚕桑产业提升与拓展的问题上,不管是蚕沙改土,还是蚕桑食药用等综合利用,科学技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利用全身是宝的蚕桑开拓新领域,广东省农科院蚕桑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

说起蚕桑利用,蚕沙改土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

珠三角是广东省的重要农业产区,但珠三角耕地存在严重的生态和质量问题,土壤及其农作物已“不再健康”。曾几何时,桑基鱼塘产生的天然蚕沙有机肥使珠三角耕地一片肥沃,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使耕地失去了蚕沙肥这一“保护膜”。

为了使“土壤卫士”蚕沙肥重出江湖,广东省农科院与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蚕沙生物肥研究中心,并借此平台进一步研发蚕沙有机肥、蚕沙生物肥等蚕沙肥系列产品,率先在珠三角实施土壤改良行动。2016年,“珠三角蚕沙改土启动大会”召开,300名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珠三角土壤治理办法以及蚕沙肥运用前景,“天蚕优地”蚕沙肥在拍卖会上被“哄抢”。2018年,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目标是实现蚕沙生物肥料销售量保底3万吨。

从源头控制污染源、科学改良受污染土壤……正是有赖于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零废料利用、土地利用率高等优势和特点,蚕沙改土才能成为蚕桑家族的一道荣光。

研发/多元:蚕桑入得厨房出得药堂

在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凡是招待客人,必有桑果汁、桑叶茶、桑果酒等一系列蚕桑加工食品。桑葚、桑叶、蚕蛹、蚕蛾等材料都被细心的专家们挖掘出其潜质,加工“变身”为饮料界的桑果汁、茶界的桑叶茶、调料界的蚕蛹味肽调料、烘焙界的桑果酥……广大“吃货”又有了一个新的觅食方向。

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有食用、药用和日化用品等方面,从前被当成废弃物的桑果被开发为新型的健康水果,酒类或休闲食品类,高产优质的桑叶被加工为脱水桑叶菜、桑叶茶。

在桑果开发利用方面,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团队攻克了桑椹原汁生产和保鲜技术,开发出系列桑果汁饮料,发酵桑果酒、桑果酱等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上世纪90年代,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科院的合作对象,首推桑果汁等产品,成为南方航空公司的空中饮料,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广东汇香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等与该所合作多年,以蚕蛹或桑果粉、桑叶粉为原料,让食品的色泽和风味更佳。

在休闲旅游业发达的今天,除了绿色健康的桑果汁等蚕桑加工食品,椒盐蚕蛹、桑叶鱼饼、桑叶鲫鱼汤等集健康与美味于一体的菜式也大受欢迎。“桑叶富含氨基酸,但口感微涩,吸收鸡汁后变得鲜嫩可口,也让鸡肉新鲜不腻……”2015年,顺德的桑基鱼塘透过宣传片《寻味顺德》呈现出美味的“桑拿宴”,喜欢“一鱼多吃”的广东顺德向外界宣告——桑基鱼塘美食大有可为。

蚕桑能够“药食同源”,桑叶不仅能喂蚕、做菜,还能入药。1月28日,“桑叶食药功能开发与抗病毒流感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透露,一些桑叶品种具有高效的广谱抗病毒活性,并筛选出了“抗青10号”等高效抗病毒优势桑品种。目前,该院和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的桑叶研究和开发一共获得34个专利。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高效抗流感病毒桑叶“抗青10号”规范化种植项目签约仪式。

其实,桑叶的药用功能,自古就有记载——神农氏亲尝百草写成的医学著作《神农百草经》中就描述了蚕桑的药用功能,包括桑叶驱散风热、白僵蚕灭黑斑等。“蚕桑资源一直是岭南地区民间进行食疗养生的重要食材,以桑叶作为主要成分之一的夏桑菊颗粒在不少广东人心目中被列为清热解毒的首选良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桑果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邹宇晓介绍。

“一树桑叶能做出一桌子的菜,一瓶桑果汁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桑树全身都是宝。在流行‘逢黑必补’的现代,蚕桑作为食品、药品、绿色植物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果品质评价与加工岗位专家、二级研究员、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肖更生认为,“随着 ‘东桑西移’、‘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蚕桑产业模式已从单一的种桑养蚕转变为综合利用,种植、采摘、食品开发、饲料和休闲旅游等多元化产业链发展迅速。‘桑果节’等活动已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想在蚕桑方面寻求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全国蚕桑多元化开发利用,广东省农科院最早尝试,成为领头羊。据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徐玉娟介绍,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目前正积极推进桑果和桑叶类产业开发。江西、湖南等地还利用蚕桑产业推动当地的精准扶贫建设。

对于接下来蚕桑业的进一步发展,“蚕桑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通过进一步破解原料标准化、销路等问题,小而美的桑果定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张名位表示。

人物

廖森泰:这位蚕桑专家根正苗红

“美塘行动是传承和发扬顺德基塘农业文化的基本载体。可以试行在基塘规划以蚕沙有机肥种植不同作物,在鱼塘以蚕桑生态饲料养鱼让农民慢慢接受;可以使用智能低噪音增氧机还乡村夜间一片宁静”,1月23日,在顺德杏坛青田村一栋小楼的办公室里,廖森泰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桑基鱼塘复兴讲座”。

这样的蚕桑类讲座对于廖森泰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至今已开办几十场,有关于蚕桑的资料塞满了他袋里的10多个U盘。无论何时谈起蚕桑,他都思路清晰,充满热情。跟着廖森泰走马珠三角,记者诧异于这位“省城专家”对农村的熟悉程度——迅速穿过村落小巷或田间地头到达目的地,沿途不少村民会娴熟地跟他打招呼。

廖森泰信奉“快乐工作”哲学,“虽然辛苦,但我很喜欢。”既是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也是中国蚕学会理事长的他,为了蚕桑事业,几乎走遍了全国大部分蚕区。当看到顺德均安镇的太子农庄从一片荒芜变成现在的“百亩基塘十里桑,万株仙果千颗萄”,廖森泰开心地笑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因为懂规划又被称为“廖规划”的书记,还可以在飞机、高铁等出差途中写书。他撰写了多本著作,其中《桑基鱼塘话今昔》中的一字一句尤其倾注了心血。

说起“三个蚕桑梦”,廖森泰向记者娓娓道来。出生在顺德这个桑基鱼塘鱼米之乡的他,跟着父母从小种桑养蚕,耳濡目染,他的“蚕桑梦”由此开始。  

为了蚕桑事业,廖森泰几乎走遍了全国大部分蚕区。

廖森泰的第一个蚕桑梦是“不让蚕宝宝生病”。小时候,看到家中蚕宝宝陆续发病,他下定决心要“根治蚕病”,于是攻读蚕桑和蚕病生理学位,并一直从事蚕病防治研究,成功参与研发出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防微灵”,第一个“蚕桑梦”得以初步实现。

廖森泰的第二个蚕桑梦是利用全身是宝的蚕桑开拓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受国际蚕丝市场疲软的影响,传统的蚕桑业受到巨大冲击。于是,他带领研究所团队艰苦探索,研发出蚕蛹虫草、蚕蛾公胶囊、桑果汁、桑果酒等系列新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成功使“种桑养蚕”和“种桑养人”并举,第二个“蚕桑梦”得以实现。

如今,廖森泰有了第三个蚕桑梦——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推广蚕沙无害化处理,控制蚕病,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蚕微生物转化,实现蚕蛹高值化利用;挖掘资源活性功能,实现蚕桑药用开发。他相信,在科研团队的坚持努力下,第三个“蚕桑梦”终会实现,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产业也将迎来崭新局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的健康需求,蚕桑的新功能不断被挖掘,相信桑基鱼塘可以迎来新的‘春天’。对于未来,这位乐观豁达的专家对桑基鱼塘在珠三角的重振充满信心。

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实习生 郭海欣 通讯员 钟小雄 邹文平


编辑 陈振兴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