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来接待过31位首脑领导的酒店要拆 这些深圳地标因何短命

深圳大件事
+ 订阅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作为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建筑,晶都酒店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记忆,但将要被拆了。

1月16日,南都刊发了政协委员提案指“深圳‘短命建筑’多”的报道。在深圳“二线关”正式退出历史的大背景下,这个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深圳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南都记者梳理了深圳“短命建筑”的经典案例,从这些案例出发,探讨深圳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晶都酒店,1988年开始营业以来,成功接待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31位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南油酒店曾与附近的南油大厦被一起称为“南山地标建筑”,是不少南山人的深圳记忆。(图片来自网络)曾经的“深圳地标”们

作为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建筑,晶都酒店高三十层,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从1988年开始营业以来,成功接待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31位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然而,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酒店却即将被拆除,该片区将被一座高楼所取代。为何这座地标性酒店,使用不到30年即被拆除?记者从罗湖区城市更新局相关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相关企业对于晶都酒店的拆除更新申请已经有年头了。“晶都酒店片区申请更新改造的时候,是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各项要求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在洽谈中,并未最终确定下来。

同样作为地标建筑,南山区的南油酒店2016年被拆时,也同样引发了讨论。位于东滨路上的南油酒店,于1987年3月建成试营业,原名“东滨酒店”,与附近的南油大厦被一起称为“南山地标建筑”,是不少南山人的深圳记忆。

然而,南油酒店的命运转折点,始于深港西部通道建设。2005年,东滨路因为封闭施工,沿线商家陷入困境。因此,南油酒店决定于同年关门歇业,没想到一歇业就是11年,昔日风光无限的南油酒店成为一栋彻头彻尾的烂尾楼。

2016年年初,南山区住建部门、城改部门以及规土部门负责人在整治活动中表示,该酒店烂尾至今已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重新装修已不可能,只能推倒重建。随后,街道和施工单位制订了拆除方案,并于同年6月拆除完毕。

“短命建筑”不只深圳有

根据深圳市相关规定,“旧住宅区申请拆除重建城市更新的,建筑物建成时间原则上应不少于20年;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申请拆除重建城市更新的,建筑物建成时间原则上应不少于15年”。南都记者查阅了深圳大部分已经拆除的建筑,大部分都符合规定,满足15年、20年的基本要求,但在外地,有的建筑甚至盖了几年时间就已经被拆除。

根据媒体之前报道,云南河口斥资2.7亿元建设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在建成3年后花费了3亿元进行拆除;建设投入约8亿元、曾是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的沈阳绿岛足球场,在使用不到10年后因“使用率不高”被爆破拆除;更有甚者,2016年从未投入使用的118米高的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办公大楼被爆破拆除,被称为“中国第一爆”……

“短命建筑”被拆的原因包括:地产开发、城市规划、设计失误、使用率不高等,除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消耗建筑建材、耗费人力物力以外,也拉低了全国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根据媒体之前统计,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在30年,而美国建筑平均寿命在74年,法国102年,英国则在132年左右。

聚焦地产变现? 城市发展? “短命建筑”成因复杂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表示,中国城市更新目前遇到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转变观念。中国人习惯用“抛掉”来拥抱更新的事物,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也不例外。尤其是当前被地产思维主导着的城市更新中,表现尤为突出。在以金钱价值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规则里,城市的空间资源变成了“数字”,“社会文化在资本面前太弱了”,孟岩说,政府的作用是保护公共利益,一方面要释放土地价值发展城市,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其他人群的利益,政府要在其中做好平衡和协调。

除了孟岩,昨天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分别就南都提出的“如何看待深圳‘短命建筑’”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他从1985年来到深圳,眼看着城市一直在变化,当年的一些道路交通规划很快就不再适用,必须得不停改变,好跟上深圳发展速度和极具膨胀的人口,他认为,“短命建筑”其实是一个城市选择题,每个城市都会遇到,只不过在深圳这样一座发展速度快的城市尤其明显。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冯果川说,深圳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很多建筑有改造的余地,决定性拆除的理由是暴涨房价,高地价让存量土地上的“老建筑”岌岌可危,“深圳建筑是被迫变成的‘短命’”。

而市政协常委王富海则以晶都酒店举例,他说晶都大厦形成一个Y字形,它的拆除重建是与蔡屋围的整体改造捆绑在一起的,有经济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他支持晶都酒店拆除。但这只是一种情况,实际上不同案例要不同分析,如果能在做好规划更新的同时,还能保留一部分文化,这当然是最佳方案,不过做到两者兼具,政府就要付出更多的财力、物力。

找到公共开发价值,用最小代价完成城市更新

未来,在深圳的城市规划中,这些“活在”特区的建筑命数几何?“短命”的故事还会再上演吗?或者,更有甚者认为,深圳是不是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短命建筑”,作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代价。

谈到这个问题,众多专家都表示,尽管知道这是城市更新的正常现象,但依然不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短命建筑”。王富海就说,他认为“短命建筑”这个提法不是很好,希望能够找到城市建筑的公共开发价值,用最小的代价来完成城市更新。

而孟岩则从城中村的角度出发,来阐释这个问题。他说,10年前深圳对待城中村的态度是统一的一刀切,认为城中村是城市的毒瘤,评价全为负面;10年后,这座城市逐渐认识到城中村在城市发展的近40年中起到的默默支撑的巨大作用,消化了一半的城市新移民。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也已经发生着转变。“现在悬在头上的‘剑’更多的还是资本”,孟岩说,改变是有的,但需要时间。

谈及具体如何操作,孟岩称国际上也有相当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资本并不是洪水猛兽,需要政府加以规范和利用”。孟岩以深圳湖贝村城市更新为例向南都记者介绍,政府可以以“保留古村”为条件对地产商进行让利,用这种有附加条件的开发,在释放土地价值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通过引导让资本释放更多的价值,满足更多人的利益诉求。“这需要相互协商,政府通过管理手段的经济化,对地产资本进行引导”,孟岩表示。但以现在的地产思维为主导的背景下,很难做到这一点。

统筹:南都记者 孙天明 见习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刘怡 孙雅茜 见习记者 傅静怡

本文为南方都市报见报内容,版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获得转载授权,请联系南方都市报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