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红宫红场,中国首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在这里诞生

南方日报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 何夏逢 摄

从广州出发一路向东,近4小时后抵达汕尾市海丰县城海城镇——曾经的海陆丰地区中心。车水马龙的闹市中,三个相邻的建筑群特别显眼——传统中式建筑红宫、浓郁苏联风格的红场和现代建筑彭湃纪念医院,它们风格迥异却又配合无间,完美地阐释了90年前那段历史及其在今天的延续。

1927年,在党组织和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彭湃的领导及随后南昌起义南下部队的配合下,海陆丰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功建立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当年11月18日至21日,新政权在此召开了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

“当年源于海陆丰,发生于海陆丰的那场大革命,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革命者为追寻解放、找寻民族富强之路的勇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周志荣说。


大地主公子革了自己家的命

“红宫红场外观一开始并不是红色的。”周志荣介绍,红宫原为始建于明代的“孔庙”(又称“海丰学宫”),红场原为“东仓埔”(明清用作粮仓)。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粉刷成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并贴上标语。这次大会决定将学宫改称为红宫,而红场的兴建是仿效莫斯科红场。

故事要从距离红宫红场1公里的彭湃烈士故居说起。1896年,彭湃出生于海丰县一个大地主家庭,家中拥有“鸦飞不过的稻田”,富甲一方。这从故居门前的《彭湃烧田契》雕塑中可见一斑:1922年11月,为了显示革命决心,彭湃当众焚烧了自己及母亲名下(彭湃兄弟共7人)的田契,涉及田产达670多石,折合超过5300亩。

出身富裕家庭的彭湃,受母亲及老师的影响,很早就同情贫苦大众。留学回国后,彭湃先在家乡当了很短时间的教育局长,后因宣传革命被撤职。他将目光投向广袤农村、广大农民,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1922年7月29日,彭湃和张妈安、林沛等五位进步农友一道组织成立了著名的“六人农会”。

“六人农会”领导农民开展“同盟罢耕”,打击城市恶霸土豪,开办农民医药房,大受农民欢迎。农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至1923年海丰总农会成立时,管辖人口超10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4。到1926年,海丰县农会会员达25万之众,占全县总人口65%。这时的海陆丰农村真正实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

全国最早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

1923年7月,海丰遭遇罕见强台风,农业损失惨重。8月15日,农会召开两万余农民参加的誓师大会,动员农民为实现“至多三成交租”(即要求减租)的决议而斗争。此举遭到地方政府及乡绅武装的武力镇压,农会被迫转入地下。“这就是海丰农运史上的‘七五农潮’,让彭湃等农会领导人认识到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说。

1924年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彭湃以中共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农民部秘书。根据彭湃的建议,国民党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命彭湃为第一届农讲所主任。“彭湃强调学员要能文能武,组织学员去黄埔军校培训学习。”次年初,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东征讨伐陈炯明。首次东征胜利后,在周恩来、彭湃的关怀下,中共海丰支部成立,同时建立了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二次东征后,周恩来专门从东征军中留下10余名教官,帮助训练自卫军。

经过几年的积累,自卫军力量逐步壮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武装反抗,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在这一大背景下,海陆丰人民在党组织和彭湃的领导下,于1927年4月、9月和10月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并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配合下,最终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

海丰红场 何夏逢 摄

讲述

留声机见证革命历史

——彭湃焚烧5000余亩田契背后的故事

从2000年起担任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靠着空余时间自学钻研,成为彭湃领域专家。去年11月1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她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了习近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1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她为记者讲述了彭湃烈士的革命故事。

彭湃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为何要自我革命?罗晓梅介绍,彭湃走上革命道路,早期与两个人影响有关:一是彭湃的母亲,她因贫苦出身而同情普通农民;二是彭湃的小学老师、同盟会会员林晋亭。在思想上与自己所在地主阶层决裂后,彭湃最开始将田契返还给佃户,但佃户们都不敢相信,担心被秋后算账,所以纷纷将田契退回来。

颇为苦恼的彭湃为此想到一招——干脆一烧了之。1922年11月,彭家七兄弟分家。彭湃决心让革命烈火首先在自己家里燃烧。他在自家门口搭建起戏台,农会通知各乡农民来看戏。开演前,台下挤满了观众。彭湃拿着一大捆田契走上戏台,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说,高声宣布:“彭名合的田不是彭名合的,更不是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兄弟起五更睡半夜,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说罢,便一张一张地宣读田契所写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场烧毁。翌日,彭湃烧田契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海丰、陆丰大地,有力推动了农会组织的发展。

现存于红宫内的国家一级文物留声机,见证了彭湃宣传革命的艰辛。罗晓梅介绍,彭湃为了向更多的农民做宣传,经常带着留声机到群众往来最多的海城天后庙前大榕树下,播放唱片,吸引农民。当群众聚拢过来,他便关闭留声机,站起来演说。此外,他用海丰方言编了《田仔骂田公》童谣,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激发了农民起来革命的热情。

记者手记

岁月不负忠烈

岁月无情亦有情。伫立海丰县城闹市街头,望着静静矗立的红宫红场旧址及旁边的彭湃纪念医院,脑子里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不由得感慨: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此行赴“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家乡采访,有两点感触较深:

一是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全国13块红色根据地之一,海丰近代以来孕育诞生了彭湃、陈其尤、黄鼎臣、马思聪、柯麟、丘东平等一批名人。作为一个山区县,当时海丰的出国留学生达200余人。

二是信仰的力量。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却带头革自己家的命,牺牲时年仅33岁,其家族先后出了7位烈士。没有对革命的强烈信仰,是不可能做出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

岁月不负忠烈。现如今,彭湃的后人中出了两位院士:其二儿子彭士禄,自幼失去双亲后“穿过百家衣、吃过百家饭”,在党的哺育下成长为我国第一代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还主持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前期工作;其三哥的外孙彭实戈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

【记者】占文平 南小渭 

【统筹】戎明昌 辛均庆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张西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