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红层与丹霞地貌学家彭华在广州病逝,享年62岁

南方+ 记者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是丹霞地貌的奇妙景观,也是彭华的一生写照。

彭华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专家和红层与丹霞地貌学家。他倡导发起南方六省“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并且一坚持就是17年,终让“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1月8日,彭华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62岁。

“中国丹霞地貌”惊喜了世界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彭华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申遗首席专家,向世界推介独一无二的“中国丹霞”。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就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南方六省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这是中国第四十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

“老彭,你干了一件大事!”回忆起往事,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当时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祝贺彭华。不过彭华的一番语言,令薛德升深受感动:“祖国强大了,我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丹霞地貌’,才能让‘中国丹霞’走向世界。”

早在1992年,彭华开始倡议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但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实质性突破。直到2003年,丹霞山才开始申报世界首批地质公园。

彭华的妻子丰秀荣回忆说,当年仅用20天时间,彭华牵头完成了一套完整的申报材料,而后丹霞山以总分第五名列入国家推荐名单。更加幸运的是,丹霞山与张家界、庐山等名胜一并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丰秀荣说,2004年2月13日23时许,彭华从书房冲出来,抱起她,在客厅内旋转了三圈,激动地大喊“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了!”

自此之后,丹霞地貌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地理的新名词,“Danxia Landform”首次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的网站。

丹霞地貌是由中山大学的学者提出,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中大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林耿说,彭华在中大接棒研究丹霞地貌,但正是在他手上,丹霞地貌在国内家喻户晓,还走向了世界,成为地理学科的“显学”。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在西藏阿里,彭老师有剧烈高原反应,但坚持下车,考察青藏高原的丹霞地貌。”彭华的博士研究生朱海彬回忆去年暑假外出考察的一幕,不知不觉湿了眼眶。

这是彭华第四次上青藏高原。多位同事回忆,每到暑期,彭华就带着学生外出考察,有时是连续工作四十多天。近两年,他们更是在酷暑中穿行大漠戈壁,忍着高原反应,攀爬在四五千米的青藏丹霞上。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彭华为何不歇一歇?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谷晓丰解释说:“彭华教授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上世纪70年代,彭华是下乡知青,并在村里担任村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被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录取。毕业后在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2年9月调到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三年后调进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任教。

从到广东工作开始,彭华便与丹霞地貌结下不解之缘。他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也走过泥泞山路和未曾开辟过的野山,一步一脚印,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找丹霞地貌。

“彭华教授没读过研究生,没有一顶‘帽子’,却做出了大教授的学术成就。”中大国土系系主任高全州说,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特殊经历,让彭华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很看重实地调研。

老骥伏枥仍开拓新研究领域

“彭老师就像一个家长,他的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的学生翁时秀说。

1995年调进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工作后,彭华主讲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基本技能类的9门课程,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他一直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

同事回忆,他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在他所教课程当中,包括本科课程《应用美术》《旅游规划》,全校公选课《旅游地理》《旅游景观》,以及研究生课程《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旅游开发与管理》等都没有适用教材,他自己编写了80多万字的讲义。

更难得的是,老骥伏枥,仍不断开拓新研究领域。

“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彭华在研究中却发现,以往人们关注的主要是长得“漂亮”的丹霞地貌,但对发育丹霞地貌的岩石红层与红层地貌缺少关注。红层在全国分布广泛,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0%,一般可能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退化问题。

这一创新性思考得到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认同,他本人也获得了两项国家基金的资助,而在2017年度批准的国家基金项目中,包括中大在内有4个项目围绕红层问题。这充分说明彭华率先开辟的新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斯人已逝,思念无穷。

1月8日,彭华因心血管主动脉大面积阻塞,猝然离世,令人痛惜。薛德升说,离世前一个多星期,彭华主动提出培养丹霞地貌传承人问题,但学院还没来得及讨论。“这一次,希望他好好休息。”

【记者】吴少敏

【校对】郭晓波

编辑 李珩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