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千古吊忠魂——读紫金县南岭镇大忠庙楹联兼谈河源文化精神之传承

河源日报
+ 订阅

景炎二年(1277)八月,督府军在江西“空坑”战败,十一月,文天祥收拾残部,先是退回汀州,不久出会昌入安远,复入广趋循州(时含广东龙川、长乐两县),“是冬屯南岭”(《集杜诗·复入广第七十》序)。南岭古属长乐县琴江都,今即河源市紫金县南岭镇。直至第二年二月出海丰县驻于丽江涌,文天祥率军屯扎南岭四个月。景炎三年(1278,五月改元祥兴),都统陈懿叛,十一月,文天祥奉宋少帝诏令出兵往潮阳讨之。陈懿逃走,“以海舟导张宏范(张弘范)兵入潮阳”(《海丰县志》)。文天祥寡不能敌,引兵入海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到海丰北面,客五坡岭方饭,遭元军突袭。被俘时,文天祥吞下脑子(冰片)希图一死,昏眩久之,竟不能死。

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崖门海战以宋军完全覆没而告终,南宋流亡小朝廷也告覆亡。元将张弘范劝降不成,文天祥十月初一被押送到达大都(今北京)。元朝廷百般劝降也不成,于是在牢狱中折磨他,妄想易其心志。文天祥安之若素,在狱中编自己的诗集《指南后录》,写自传《纪年录》,又集杜诗二百首,并作题记,这些题记成为很有价值的南宋末年历史资料。至元十八年(1281)六月作《正气歌》。至元十九年(1282) 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戴上刑具押赴柴市①。到了刑场,问旁边百姓哪边是南方,遂即向南拜了两拜,“臣报国至此矣!”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之日,宋亡已七年,崖山亡亦四年,报宋一心,愈挫愈厉,而竟无渝于其初”(鄢懋卿《文山先生全集序》)。文天祥就义第二天,夫人欧阳氏来收领遗体,在衣带间发现一篇铭文:“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亦称《衣带赞》《衣带铭》)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育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贤之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大概对圣贤的教诲没有愧疚了。文天祥在狱中度过了三年,殉难时只四十七岁。元元统元年(1333)许有壬《文丞相传序》:“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明罗元泰《墓田记》:“成仁取义,三代而下一人耳。”清秦簧诗云:“破碎河山余正气,英灵风雨护荒丘。”文天祥一生刚直不阿,以国为本,高风亮节,深受历代人民景仰。明正德十年(1515)海丰于五坡岭上建立“表忠祠”,不久又建“忠义牌坊”于祠前,建“方饭亭”于祠后。惠州知府甘公亮从其家乡庐陵取得文天祥画像,勒像于石,并于画像石碑上题刻其《衣带铭》。石亭两旁嵌刻“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对联。明万历年间长乐县琴江都上镇约(今紫金县中坝镇良庄村)温太和中举后,为纪念文天祥,在南岭倡建了大忠庙(即文丞相庙),并题写大门对联:“正气不随元日月,丹心独照宋山河。”大忠庙原建筑毁于20世纪60年代,原地改建为南岭中学,现仅存碑刻两块,花岗岩石柱阴刻楹联三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一批。按县志记载和年长者回忆,该庙由门楼、前厅、正殿构成。正殿前设祭坛,殿正中供文天祥塑像,两侧供邹(三点水加凤)、刘子俊塑像。大门石柱阴刻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廉江知县、南岭东溪村钟时行撰楹联:蒙难已三年,想燕北艰贞,只觉陆死海、张死山,尚逊从容就义驻师才八月,数南岭事迹,浑如韩寓潮、苏寓惠,同流尸祝芳声“陆”指陆秀夫,南宋末年赵昺为帝时任左丞相,后背负赵昺投海死。“张”指张世杰,崖山海战脱险后,江中突起飓风溺死平章山下。“韩”即韩愈,贬谪潮州刺史八个月,潮州从此从南蛮迈向文明,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称其“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苏”即苏轼,贬居惠州四个年头,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大忠庙祠内正殿门柱刻有温太和撰写的对联,一为“垂戴数年,写我一生读书史;划石四字,令人千古吊忠魂”。上联说文天祥被俘后,写作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在囚禁燕京狱中三年多的日子里,留下了105题154首诗歌,收在《指南后录》和《吟啸集》里;晚期还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集杜诗》一卷,共五言绝句二百首,写出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下联说文天祥在南岭留下了“甘泉胜迹”四个字,后人永远凭吊。另一联即“正气不随元日月,丹心独照宋山河”,赞扬文天祥忠肝义胆、浩然之气。诚如明代归善杨启元《宋文丞相忠义传序》所言:“盖公之忠不在于一死,而在于匡扶社稷之志百折不回。”〔转引自《惠州文征(上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当宋末元初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挺身担当坚决勤王,经历重重危难而心志弥坚,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他在广东南海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英雄气概,深为世人景仰。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光耀中华史册,而且在紫金县着实落地。当明末清初之际,私淑文天祥的邑人钟丁先,亦不惜捐输家业聚兵抗清,当地至今每年举办纪念钟丁先的活动。文天祥为状元,钟丁先为解元,两位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在历史紧要关头统一为对国家的忠诚。今紫金县中坝镇广福村岐山寨高山上有一座庙宇,名碧云古洞,碧云洞左侧厅中堂立轴有藏诗象形画“竹叶诗”:“大节干霄日,虚心效圣贤。文山聊写意,挺拔万年坚。”经考证,系1911年重阳佳节前几天,邑人范守明等三五个对未来抱有希望的“新吾氏”(序后署名)登高,会于永安县〔民国三年(1914)1月1日更名紫金〕簾紫嶂碧云洞(即今广福村岐山寨),言及文天祥之前事,欲刻《正气歌》置洞内。大家做“扶鸾”之法事,与文天祥的神灵沟通,得到文天祥“飞鸾训文”之“竹叶诗”,于是敬录刻石,刊于《正气歌》前面,两侧楹联配以“大节芳名垂万古,忠心正气炳千秋”,构成一幅内容丰富、形式特别之中堂,也是希望此地能够以名人而扬名。此前农历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刚刚胜利,辛亥革命开端,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民国间人多有以“新吾”为字者。“竹叶诗”极大可能即为范守明所作,借竹之“大节”“虚心”“挺拔”歌颂文天祥,实际也是寄托“新吾氏”自己改造社会之坚定抱负。民国二年(1913)冬至前,邓缵先邀朋上岐山,即登簾紫嶂,有《游碧云洞志感(七首)》。其第六首曰:“碧云古洞多板藏,流播人间善修行。王子仙鸾言可法,范公家训道无尤。”据此又似知“竹叶诗”由一位王姓人“接鸾”说出。(见《毳庐诗草(附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邓氏《毳庐续吟》还有一首七绝《白雁》,咏崖门战败陆秀夫背小皇帝跳海:“白雁谣兴宋祚终,崖门波浪涌悲风。伤心一代君臣骨,不葬元家尺土中。”江山灭,傲骨烈。《河源县志·艺文》载河源县举人廖鸣球《奉次伍方舟少尉谒文信国公祠》诗一首:“岭南开府日,幕下尽知名。家国何穷恨,君臣急难情。几人伸大义,千载仰先生。航海收余烬,悬军集众英。二王②身若在,一息志难倾。叹惜河山碎,仓皇缧绁③行。世传非失德,朝议讳言兵。割地嗟无地,和成计莫成。孤忠存不朽,双烈死俱荣。故冢留三角,流风及两城④。迄今祠配亭,吊下韵同庚。欲继钟镛响,终惭瓦缶声。”河源县翰林江绍仪《瑶草分题诗集·文丞相琴》:“丞相高风压古今,况逢手泽感人琴。千秋尚染孤臣泪,一曲空留报国心。此夜独弹犹泣鬼,当年何处觅知音。哪堪呜咽丝桐处,更读清诗七字吟。”表达了河源人对文氏父女的崇敬爱戴之情。文天祥二女墓穴两侧石刻楹联“曾有双烈游此地,依然虹影照河山”,为当地向阳村民何锦良撰写。何锦良崇敬文氏又喜爱韵文,几十年来饶有兴致地在三角地区创作了包括仙娘史记、竣工祝文、祈雨祝文及年节祭扫楹联等内容的仙女文化。文词虽少欠工雅,但都能情传意达,纵有神化美化讹传演义,也可一见世道人心。紫金县南岭镇当地人钟雨金,凭着儿时记忆,几番画出了南岭大忠庙旧观,悬于自家厅堂。二女墓明末入和平县辖区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县李煚于县城建双烈祠,并作《鼎建文文山二烈女祠记》《正气歌·跋》及《双烈女祠》诗。《记》曰“表扬忠孝砥砺风俗”,《跋》言书其“浩然正气”。历代和平邑人参观游览双烈祠,计有朱文麟、徐延泰、钟锡纶、林逢元、林来祥,留下多首《双烈祠》同题。“到今祠庙馨流处,万古犹钦正气存”(徐延泰),“一家扶植纲常在,千载任教踪迹离”(林逢元)。(俱见《和平县志》)连平县贡生曹宗姬也留下一首《谒文信公二女墓》:“一双白璧隐山头,芳草寒烟几百秋。节烈已能成父志,文章犹足傲英流。寒茔厌听悲笳曲,宋室垂怜落海州。日暮岚青归古道,精魂耿耿向皇州。”(转自《客家古邑诗文》,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第213页)龙川县“越王庙”(祀赵佗),河源县“宋文信公庙”,和平县“王文成公祠”(祀王阳明),紫金县“大忠庙”(亦祀文天祥),乃河源市通过历史人物与江山社稷、家国情怀相关联之四大庙宇。赵佗之“和合”,文天祥之“忠义”,王阳明之“良知”,颜检之“清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广东省、惠州府及河源市老五县均有人留下记述或吟咏文天祥及二女墓之诗文,据不完全统计,计有文九篇,诗十五首,楹联十多对及碑刻若干。这些主题鲜明、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文化遗存,为其他各地所不可多得,值得好好研究保护传承。

注:①柴市:在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为元朝著名刑场。明于其地建文丞相祠,今存。亦有元代柴市即今宣武门外菜市口之说。②二王:指益王赵昰(杨淑妃生)、广王赵昺(俞修容出),后来为端宗、少帝。③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④两城:指河源县上城、下城。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司雁人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