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内,头戴斗笠、身着黑色香云纱旗袍的模特迈着有力的步伐,朝仙气缭绕的舞台中央走去;另一边,挂在墙上的香云纱新中式服饰格外显眼,米色和红色面料的有机结合,别致的盘扣点缀赋予非遗文化、传统面料更多新内涵。
23日,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展——莨绸(香云纱)(以下简称“香云纱展览”)在佛山市匠曼延艺术空间(以下简称“匠曼延”)拉开帷幕。以香云纱为主题,这场非遗文化传统面料与时尚元素结合的服饰展将持续一周,向广大群众开放。
“透过传统香云纱制造技术与年轻时尚设计的有机结合,举办香云纱展览吸引更多市民关注,是促进非遗文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有益尝试。”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邵凯建说,接下来,南海将推动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比如通过增设体验场所、还原香云纱织造场景等方式,让更多市民、游客能进一步了解南海香云纱的历史文化,同时希望疏通渠道,为香云纱拓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筹备展览一年
融入时尚元素推广香云纱织造技艺
聚光灯下,腰肢纤细、秀发垂顺,身着灰蓝色香云纱拼接材料长裙的模特缓缓走来。融入时尚元素,此次展览上的香云纱材质服饰不仅延续了古色古香的特点,更进一步演绎了新中式风格。
香云纱是岭南地区一种古老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香云纱展览走秀现场,第一部分主题为《桑基•丝魂》。通过采用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面料,经过新老两代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的匠心设计,在传统工艺香云纱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将中式元素和国际时尚有机结合。
经过创新元素的融入改良,蓬松的黑色纱裙旗袍更突显了模特曼妙的身姿。随着模特的缓缓入场,以《匠心经典》为主题的第二部分走秀拉开帷幕。该部分香云纱服饰以定制的形式展现,设计以中式元素为主,展现了东方女性大方优雅的体态美感。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南海西樵织造技艺传承人的香云纱产品,同时运用了新老两代广东十佳设计师的作品来进行展示,包括时尚款、中式美学款及定制款。除了香云纱外,此次展览还收入了缂丝产品。”匠曼延CEO郭强说。
世界级非遗缫丝服饰是此次走秀的另一重要展示内容。缂丝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使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法、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本系列结合传统织布技法与古典美学,打破传统理念,加入现代创新让传统服饰更丰富与时尚。
自去年8月进入南海39度空间园区,历经16个月的准备将融入时尚元素的香云纱产品推向市场,郭强更将此过程看作“化茧成蝶”。“过往,大家普遍认为香云纱产品较为传统古老,一般年纪稍大的人才会穿着,通过此次‘化茧成蝶’展览,我们希望让社会各界感受现代香云纱传统技艺也可以做得更美、更时尚、更具国际化。”郭强说。
传承传统技艺
拟建立载体促非遗文化传播
在此次展览中,灰色、蓝色、红色、米色面料的融入,让原本只能以黑色呈现的香云纱服饰更多姿多彩。
“香云纱只有一个颜色,我们通过不同材质、颜色、款式的搭配,并融入配饰元素,突破香云纱的色彩局限。”郭强说,在服饰设计过程中,我们也通过与广东纺织学院合作,赋予传统技艺更多国际时尚元素,助推香云纱产品走向世界。
在邵凯建看来,融入年轻时尚设计的香云纱产品,也更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在看过展览后,杨小姐对香云纱服饰印象深刻。“过去对香云纱关注较少,今天看了展览,特别喜欢这类新中式风格的服饰,未来将多尝试。”杨小姐说。
南海有着香云纱织造的悠久历史。据记载,中国第一个工厂化生产薯莨纱的企业是南海西樵人欧济川创立于广东佛山的公记隆丝织厂前身。2012年,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9月,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被评为佛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更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海正在选点,包括西樵过万亩的桑基鱼塘、渔耕粤韵文化园、南海区香云纱(莨纱)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地,希望通过还原桑基鱼塘的农耕方式,为广大游客近距离感受香云纱织造文化提供体验场所。” 邵凯建说。
郭强对香云纱产品推广充满信心。“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载体平台、线上公众号、合作空间及加盟空间等,共同推广非遗项目的产业化。”郭强说。
南海区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陈谊表示,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协会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在非遗产业化发展、文产融合、文化品牌建设等领域开展探索,汇聚人才、打造城市发展的新载体,不断提升南海区文化产业市场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链接: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展——莨绸(香云纱)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3日—12月30日
展览地点:佛山市匠曼延艺术空间(佛山市南海区三十九度艺术空间3号楼204)
【撰文】李欣 龚晶
【通讯员】梁嘉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