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0:27:53,农历十一月初五,太阳到达黄经270°,我们在午夜时分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意味着进入数九天,最寒冷的天气来临。
广东省气象台预计,22日全省云量逐渐增多,气温回升,西部市县多云到阴天,局部有零星小雨,其余市县多云为主。
22日最低气温:粤北市县5℃~7℃,珠江口附近和粤西沿海市县12℃~14℃,其余市县9℃~11℃。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烝,即冬祭。《书·洛诰》中提到“烝祭岁”,即冬祭是一岁的大祭,过了冬祭就是过了一岁的说法也从此而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流传,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而在南方,冬至则盛行吃汤圆,广东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广东人俗话称“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意思都是说冬至甚至比春节还重要。
在广东,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很多家庭会在这一天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
在佛山南海大沥、顺德勒流等广府地区,冬至这天必定有每年一度的传统冬祭活动。百逾名长者虔诚地行叩首礼、上香进行祭天、祭地、祭祖仪式。传统的冬祭仪式共包括祭天地、祭祖以及太公分猪肉等。
“太公分猪肉”源于宗祠文化的旧时习俗。族人生下男孩子后,族长把这个小儿的名字写入族谱,他就是这个宗族的一员。逢年过节分钱粮和猪肉时,就按族谱中的男丁来分配。后来,“太公分猪肉”慢慢变成了在每年重大节日祠堂祭祖的仪式之一。旧时冬祭,分猪肉仅限于本族六十岁以上男丁。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乡下祭祖分猪肉也不论男女了。
东莞道滘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美冬)。 所以会一早酬神并向神祗叩头美言几句,以保佑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冬团、猪肉、肥鸡、大桔、饼干、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东莞水乡还有吃冬团、煲紫薯糖水、做萝卜粄吃焖鹅的习俗。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至(节)大如年”、“冬至(节)没返没祖宗”。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汤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
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饲耗”也极为少见。
中山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
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材料一般配有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煎香的鲮鱼肉松、猪杂等等材料来熬出汤底,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熬煮,汤汁鲜甜无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圆子口感滑润绵韧,萝卜粒吸收了汤水中的精华更鲜嫩可口。
赏梅
冬至节气,正是梅花初绽时。南粤大地寒意渐浓,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钟,流溪河畔的十万株梅花树抖擞精神,迎寒绽放。
每年12月开始,这里10万多株梅树在枝头绽放一簇簇的白花,傲着寒冻怒放,漫山遍野,凝如积雪,与碧绿的流溪湖水和青山辉映,堪称南国一大奇观。
摘桔
在广州从化,冬至正是沙糖桔成熟的时节。从化沙糖桔因皮薄易剥、清甜化渣备受市场认可,近年来已发展成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
从化沙糖桔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最老一棵已有42年树龄,生命仍很旺盛,产量和品质均属上乘,被誉为“从化沙糖桔桔王”。
《易经》中即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只有人体内阳气充足,才会祛病延年。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四肢无力,头晕欲厥,对养生不利。
而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因此,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
养生要诀:寒天进补,补肾固阳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广东省中医院已制备十余种常见体质状态的调补膏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捧。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类食物优点和缺点。
① 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但注意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②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相对而言寒温偏性不显,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适合食膳进补。
③ 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但须注意脾胃运化情况和体质状态,以防滋补碍胃,反生祸端。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款进补食谱,供大家参考:
羊肉炖萝卜
原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可以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
山药炖鱼片
原料:鱼肉片400-600g,山药20-30g,青萝卜200g,葱丝、姜丝、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压成细末;鱼肉片放人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约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锅中留少许油,烧热后加入葱丝、姜丝,拌炒片刻,加适量水,烧开后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约20分钟,加胡椒粉和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防治性功能衰退。
“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此时阳气萌发,若养生保健得当,不仅可安然过冬,还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阳气。此时则可用好两种“饺子”来帮助养生:
第一种饺子是用来吃的: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冻伤的百姓发明的美食。
如果冬至前后比较怕冷,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第二种“饺子”长在我们身上——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肾阳虚的人,耳朵易生冻疮。常按摩耳朵,助于肾脏保健和气血顺畅,常用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
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
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
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养生穴位调养
热捂强肾法。手掌相搓至热,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100遍。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署名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王良珏 南方杂志记者 影子 摄
【通讯员】宋莉萍 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