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考察行之双一村:走“精品化”乡村旅游道路,做好“自然+人文”文章

阳山发布
+ 订阅

远黛近墨皆入画,半山半竹半坡村

安吉县昌硕街道双一村:走“精品化”乡村旅游道路,做好“自然+人文”文章

驱车绕过蜿蜒的凤凰水库,便来到了昌硕街道双一村,被群山环绕的安吉县昌硕街道双一村显得格外楚楚动人,一条双溪河碧波荡漾,村道两边满眼青山、苍翠欲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森林”。

绿色是底气:全村拥有毛竹林1.5万亩

据介绍,双一村坐落在安吉凤凰水库的上游,村域面积18.2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分布了9个村民小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当中为狭长盆地”,这样的自然地形使得村内群山叠嶂、翠谷秀美,境内大小山岭有百余座,更孕育了竹海、碧湖、甘泉、湿地、奇峰、怪石、古树等多种天然资源。

“绿色是我们的‘底气’,自然环境是我们的优势。”双一村党总支书记朱学星介绍,全村山林面积达2.5万亩,其中毛竹林1.5万亩,早些年就成为国内外专家的交流研究基地,被他们誉为“中国大毛竹基地”。“为了开发乡村旅游,2015年7月份,我们规划了‘中国毛竹王景区’,划分休闲、观光、度假、健身等不同区域,作为‘山上景观’,并在村委会布置竹文化展厅。”朱学星向各参观人员一一介绍展示各种手工竹制产品。

2016年初,双一村实施“凤凰深呼吸”工程,围绕凤凰水库,环布古道乡居、古村客栈、凤凰生态农场、中国毛竹王,形成“一中心四大块”的功能结构,将双一打造为长三角一带著名的以竹文化为底蕴,传统村落为基本风貌的生态型旅游胜地。“全村5000亩毛竹山一次性流转,村里劳动力不仅能从毛竹林里解放出来,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更值得说的是乡村也因美丽而增效。”朱学星说,慢慢脱离传统的毛竹加工经济,生态绿色经济也跨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实际上,双一村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是乡村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凭借一片苍翠的毛竹山,当地村民相继摆脱了贫困。而如今,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毛竹山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效益日渐下跌。“但这片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换个方法,也许能吃出资源的新效益。”朱学星说,2008年开始,双一村抓住“中国美丽乡村和精品示范村”创建契机,横下一条心,花了7年时间对全村进行生态治理,重点将这片大竹海规划保护起来。

美丽乡村:按照“绿色环境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理念,打造“美丽双一”品牌

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广场,这在朱学星眼里是一件大事。朱学星思前想后,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将便民服务中心放在中心村的戴村自然村。但是,这就牵扯到47家农户的搬迁问题。面对这块硬骨头,朱学星一根尺子量到底,以45元每平方米的征地补偿,用了半年时间,几乎每晚都要到这47家农户家串门,把村庄发展的蓝图讲了一遍又一遍。在这期间,走访次数最大的一家农户达到17次。

从2008年到2014年,双一村从美丽乡村创建到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该村陆续投入了6000多万元。但这些年下来,双一村没有因为一起工程项目上的纠纷。2014年,双一村有20多个工程同时推进,朱学星还制定了工程款的结算制度,要求所有工程在审计好之后付款90%,验收之后再支付结余的部分。

据了解,近7年来,双一村投入近6000万元,陆续上马了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村道硬化和林道硬化等大小工程。通过治理,双一村成功摘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桂冠。

环境变了,这片大竹海的新效益开始显现。2016年初,杭州的投资商王志明携带着总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主动找到了村里,愿意与双一村一起做转型这篇文章。“我曾在双一投资过,这些年来也一直关注双一的变化,真的挺受启发。”王志明说。

山外飞来金凤凰,双一人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高度配合,他们主动配合村里的征地拆迁,自发组织宣讲队挨家挨户宣传,有些村民甚至尝试做乡村经营,开农家乐,为项目配套。”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说。

远黛近墨皆入画,半山半竹半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路上,双一村按照“绿色环境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不断做优做美村庄环境,做精做细村庄特色,做强做大“美丽双一”品牌。2016年双一村人均纯收入33023元,村集体收入259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960元,产业经济发展兴旺。

文化:融合古村落历史文化,走“精品化”乡村道路

拥有上天恩赐的自然资源还不够,双一村还是有名的古村落。“村内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存多,现有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民居6幢、古祠堂1座,还有古渠、石拱古桥、古井、古街巷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朱学星说,朱氏祠堂目前也是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村里的历史文化展示区,前不久还吸引了《青恋》剧组前来取景摄制,村庄人气增添不少。“另外,村内还保留了上世纪40年代的建筑物15幢,70年代的大寨房1处共83间,总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还有80年代的农民文化宫,清代、民国、解放初期的建筑都有,一位英国的大学教授曾经把双一比喻成‘中国农房博物馆’。”他如数家珍。

“我们刚荣获‘全省首批传统村落’,去年又成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这些风格迥异的农房功不可没,白墙黑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中,本身就是一道景观。”朱学星说,目前,村里也与安吉美丽乡村研究院合作,准备收集部分农房对外招商,统一进行保护、开发。

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但双一村“未雨绸缪”,旅游配套设施早已“遍地开花”。潜水公园、银杏公园、河滨公园等一大批休闲场所开始迎客,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相继建成,还新增了二三百个停车位,村内的景区导览图也在设计中。另外,投资三四百万元围绕凤凰水库建设的旅游集散中心,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明年年初投入使用,内有竹文化展示、自行车观光、土特产销售等不同业态。

朱学星说,今年截至目前,双一村接待游客已达130余批次,共计4000多人次,带动了村内民宿的发展,村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0%左右。“走‘精品化’乡村旅游道路,我们坚持做好‘自然+人文’这两篇文章,最终要让游客留得住、百姓得实惠。”他坦言。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