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东“厕所革命”⑤|农村地区上厕所方便吗?“两块砖头一个坑”旱厕仍有

南方+ 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详细询问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强调“小厕所、大民生”。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现在农村厕所情况又是如何呢?

十多天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汕尾、潮州、梅州等市,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无害化厕所的普及率已经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农改厕项目推进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比率、水冲式厕所普及率已经逐年上升,部分地区的农村还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户厕成为了主流。

但是在少数边远地区,旧房子内依然没有家庭卫生间,且居住的大部分是经济较困难的人群,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年纪较大的留守老人,日常“方便”只得依靠公厕解决。而“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旱厕仍然存在。

不方便

旱厕粪便囤积臭气四溢

12月12日上午10时30分,在陆丰市湖东镇后林村集市附近,记者找到了该村目前唯一的公共厕所。公厕外面贴着瓷砖,并写有“厕所”提示标语,有明显翻新过的痕迹,但内部却是简陋的旱厕。

一条水泥板搭在土坑上,板上凿了十几个洞,洞之间仅靠约一米的水泥墙相隔,每两座水泥墙形成的空间便构成了一个厕位。像这样的厕位,后林村的公共厕所里共有20个,其中男厕14个,女厕6个。

发黑的水泥板上沾满了排泄物、发黄干枯的纸巾、烟头等污物,蝇虫乱飞。粪坑内,则是堆积已久的排泄物,粪池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散发出浓烈的恶臭。厕所内没有任何冲水、洗手的设施。

据了解,该公厕外墙2015年刚刚翻新过的,由于平时没有专人打扫,现在后林村内也鲜有人在这里掏粪施肥,公厕的卫生条件让不少村民抱怨连连。

一位60多岁的阿婆告诉记者,厕所旁边就是村里自发形成的集市,每天去厕所临时方便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厕所内脏乱不堪,恶臭逼人,尤其到夏天更是苍蝇成群,几十米外都能闻到臭味,年轻人都很少会到里面方便。

一年前从深圳回到后林村的陈先生,对旱厕的使用就显示出一定的担忧:“旱厕的粪便长期囤积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寄生虫卵、细菌等很容易传播疾病。”

12月15日,记者在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七都村下围片李家祠旁,也见到了类似的公共旱厕。该旱厕位于一处鱼塘旁,共有两个厕位,男女各一个。“一个坑、两块砖头”,是该厕所的标配,内外没有任何多余设施。

粪坑内可以看到黑色的粪便污水,并有塑料袋等垃圾,走近厕所3米范围内,厕所内的臭气便扑鼻而来。

旧房里的人还得依赖公厕“方便”

每天早上七点钟前后,80多岁、住在后林村旧房子的陈婆婆,都会拿着粪桶,倒到几百米外的公厕里。

旱厕卫生环境差,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使用?

据记者了解,由于空间、经济条件、风俗等原因,以往大部分农村的旧房子内都没有厕所,很多村民会在村子里自己挖个简易旱厕,或者直接就用村里的公厕。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部分村民建了新房子,在房子里建了干净的家用厕所,加上“三清三拆”、村容整治等工作的推进,以往“路边坑”式的简易旱厕都被拆除。但在一些村子里,仍有很多年迈、经济较困难的村民居住在旧房子里,上面提到的陈阿婆就是其中之一。

在后林村的集市经营药房的陈先生,由于租的是旧房子,没有专门的卫生间,陈先生只能搭个临时隔间,配个“便桶”,并在桶下装一条排往农田的水管,以此解决病人的小便需求。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没有户厕的旧房子还很多,且大多是老人居住,一般都会到旁边的公厕,行动不便的会用“便桶”代替。

据后林村党支部书记陈木义介绍,后林村目前总共有800多户,5000多人。近几年经济发展后,不少村民修建了新房,家用厕所才多了起来。但村里仍有200户左右住在旧房子里,其中大部分靠公厕解决如厕问题。

和后林村一样,七都村里很多村民已经修建了配备家用厕所的新房子,大部分公厕也已经翻修,但是仍有很多居住在旧房子里的老人需要用到公厕。

七都村原来的十多个公共厕所已经进行了改造,但还留下李家祠旁这个公共旱厕,主要是下围片区旧房子居住的老人使用。平时李家祠附近有红白事,客人多了也会有人使用。

“我婆婆今年88岁,跟我小叔住在一起。旧房子住了几十年了,房子里没有厕所,外面挖的那种厕坑又清掉了,平时就用这个厕所解决。”七都村的戴阿姨告诉记者,旱厕环境差,老人家用着也让人担心,但实在是没有办法。

方便

在家里用上无害化卫生间

新建好的厕所设有便槽、抽水马桶、电灯,污水通过管道排入化粪池。60多岁的吴宜祥,是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村民,今年9月份,在村委的帮助下,他们一家终于告别了使用了几十年的露天旱厕,在家里用上了新式厕所。

“以前上厕所十分不方便,尤其是下雨天和晚上。而且环境卫生也很差,茅坑就在马路旁,对村里的环境影响也非常大。”吴宜详告诉记者,露天旱厕,厕所周围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如今才真真正的‘方便’了。”

今年40岁的吴东昌是輋维村村民,三年前就已经在輋维村輋坑塘建设了两层的新房,并在每楼都配有设施齐全的卫生间。铝合金的外墙上嵌着磨砂玻璃,厕所内铺着瓷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在以前,村里有很多露天粪坑,卫生环境很差,如今通过厕所改造和不少新房的建立,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建立了无害化的厕所,村容也焕然一新,”吴东昌回忆说。

像这样的情况,在转水镇多个村都一样。据了解,到2017年底,五华县河东、转水、周江、梅林、华阳、长布、水寨、横陂、安流9个镇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预计到2018年底前,全县完成5.504万户农村改厕任务,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达90%以上。

村里污水处理系统集中排污

在輋维村的村道两旁,时不时可见到被泥沙填埋起来的“路边坑”式旱厕。据村书记吴建新介绍,輋维村今年开始填平了村里的露天旱厕,也对学校、广场等原有的公共厕所进行了改造。

而在位于輋维村新建公路驿站旁的公共厕所也刚进行了改造,厕所外布满了绿化植物,外墙涂有为仿木制的红色花纹。厕所内冲水设备,洗手台等基本设施齐全,计划在今年年底迎客。

图为輋维村集体修建的化粪池。

位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的橡埔村,原本也有200多个露天旱厕,经过整改如今只剩下8座无害化公厕。记者在橡埔村厝前路的一处公共厕所看到,该公共厕所设有专门的化粪池,厕所里有便槽和蓄水池,已基本满足了无害化厕所的要求,且有人专门进行打扫。

五星村委会位于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西部边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第三轮省定贫困村,辖7个自然村,迳口村便是其中之一。迳口村之前唯一的公厕也是旱厕,刚停用不久,入口已被砖头封住。

迳口村小组长卢梓秀告诉记者,去年迳口村创建省级卫生村,政府每户补贴200元,对村里没有厕所的农户进行改厕,新建化粪池、卫生间,“家家户户都有了厕所”。

随着露天旱厕的逐渐“消灭”,不少村子更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解决化粪池的污水排放问题。如在迳口村,政府和扶贫单位便投入20万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对全村25户人家排放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同样,记者在陆丰市甲东镇后洪村、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后径村都看到,村里原本的公共旱厕已经被拆除后,村里大部分居民房都配备了现代化卫生厕所,且厕所排放的污水,将从家家户户的化粪池里,再排到村里的集体污水池进行了集中处理。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朱红鲜 记者 陈彧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发自 潮州、汕尾、梅州、肇庆

【采写统筹】谢苗枫

【校对】黄买冰

编辑 杨小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