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靠什么?很多清远家长都不知道,这些专家有好建议

清远日报
+ 订阅

昨日(19日),“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暨‘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教育公益论坛”精彩继续。

在专家分享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薛烨、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院长王建成、纽约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客座讲师Abigail Greenbaum就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解读。论坛交锋环节,上述专家还与其他受邀教授、学者同台舌辩,共同探讨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

12月19日,学前教育国际交锋论坛现场。

在论坛交锋环节,一位幼师提问,“既然要将传统文化融进学前教育中,那么幼儿到底还要不要学英语呢?”

教育学博士王建成率先回应,“其实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低龄儿童学习英语,是迎合了部分家长他们自己的需求。”在他看来,学习英语是部分家长施加的目标。

一旁的朱家雄补充说,“只有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王建成进一步解释称,“知识可以多学,但这不应成为目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文化、掌握学习的方法。”

然而什么才是符合孩子天性的?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顺着这一话题,赵先德认为,以传统儒家文化作为涵养教学法能让中国儿童的性格养正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让孩子在角色体验中建立价值,性格教育是排在首位的。

12月19日,学前教育国际交锋论坛,赵先德发言。

而张博则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幼儿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强化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对学前教育的根本要求。

12月19日,学前教育国际交锋论坛,张博发言。

朱家雄总结道,“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因为什么才是最好的学前教育,答案就是‘不知道’三个字。”他认为,最好的学前教育应做到既不盲从也不全盘否定,就像东北的一道家常菜“乱炖”,什么有营养的食材都可以融合到一起并烹制成一道适合千家万户的硬菜。学前教育除了兼收并蓄,还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毕竟有关教育的每个细节都弄清楚,那就没有教育了。

论坛结束后,赵先德等嘉宾还一同参观了清远市实验幼儿园和清城区第一幼儿园。

专家分享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发言主题:《立德树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

幼教的本质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与社会需要接轨

12月19日,发言人朱家雄,发言主题:《立德树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

朱家雄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服务。教育与其他学科或理论有区别的是“培养”这一范畴。

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在朱家雄看来,中国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基就是中华文化。“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逻辑,而不是采用否定自我和全盘接受的态度对待学前教育,是当学前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现在许多人都在强调儿童的‘玩’,最好的玩就是玩沙、玩水、玩泥巴,最好的玩法就是‘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以为这样做就是充分尊重儿童,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忘记了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应对未来生活的人”。朱家雄说。

具体到教育实践层面,有没有必要强调幼儿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教学?强调幼儿自由的户外活动,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操、体育教学?“所有这一类问题,背后都与文化传承有紧密关联,都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紧密关联。”朱家雄说,幼儿教育的本质,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

薛烨(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

发言主题:《社会巨变中学前教育的难题——文化的自我意识和传承演变》

中国学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育幼儿传承中国文化

12月19日,学前教育国际交锋论坛,薛烨发言。

薛烨是美籍华人,199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教育心理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

为了这次论坛,他专程从美国赶来。在昨日的分享环节,他讲解了文化的自我中心,文化认知的同化,自己文化与别人的文化,文化重新建构,“学做现代中国人”等内容。

他介绍,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假设,要努力避免用自己不假思索的文化假设去判断别人,要逐渐理解自己文化假设和别人文化假设的区别,通过对别人文化假设的认识,派生出对自己和别人文化的认识,形成自己文化特性的认识。

“我们不会把孔子时代的文化直接搬过来,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参与。”薛烨说,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尝试,她们的出发点或许就是希望孩子们能从中收获到美好。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未来。”薛烨表示,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绝不能短视,更不能应试,而应该着眼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着眼于孩子的成长。而幼儿教育改革的尝试,正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尽管在高速现代化时代,借鉴西方经验和观念蔚然成风,但中国学前教育的核心使命仍然是教育幼儿传承中国文化,培养现代中国人。”薛烨说。

王建成(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院长)

发言主题:《教育回归本原——面对新时代中国学前教育困惑与挑战》

通过情境选择培养和形成孩子的性格

12月19日,发言人王建成,发言主题:《教育回归本源》。

什么是教育?在王建成看来,教育起源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质是培养人,幼儿园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机构。培养人是教育的目标和起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他说,教育有着自己的规律,外部规律即:教育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而是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内部规律则是教育要受到人的自身发展的制约。当前教育最大的困惑与挑战就是对未来世界的预判,比如面临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以及全球化的挑战。其次的挑战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还认为,教育回归本原有四个要求,分别是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具备幸福生活的能力;立徳树人,即培养成功生活和有益社会的合格公民;科学育人,即遵循规律,教育要受到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制约;艺术育人,即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些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从儒家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是一个教学体系,非常值得幼儿学习。”王建成说,其中“性格”是培养目标,“涵养”是培养方法,通过创设出一个又一个情境,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逐步形成孩子的性格。

Abigail Greenbaum(纽约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客座讲师、幼儿教育研究者)

发言主题:《幼儿时期“玩”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同在体验游戏中思考”

12月19日,发言人Abigail Greenbaum,发言主题:《幼儿时期“玩”的重要性》。

Abi曾担任纽约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客座讲师,有着多年的学前教育教育工作经验。比起大家称呼其为幼师,她更喜欢“幼儿教育研究者”这一称谓。

“姓名是孩子最先学会拼写的单词,但想要快速记忆自己以及同学的名字,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Abi告诉现场的幼师,为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她给学生的名字赋予不一样的色彩。她解释称,色彩记忆的要比记住抽象的子母更加容易。为了能增强孩子们的体验感,她还设计了Q版的工作表,将幼儿园内一些适宜幼儿尝试的工作编排成表,引导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模拟中思考。

一次不经意的观察,Abi发现清洗颜料罐的工作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小朋友站在水槽边,一边用水流冲洗颜料罐,一边观察汇聚在一起的各种色彩。”

Abi说,出于对水的喜爱以及五彩斑斓颜色的好奇,孩子们把这项“工作”当成了一场游戏。这时候,是否顺利完成清洗颜料罐的“工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次互动中有了主动的思考,他可能在想“水为什么会流动?,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为什么形成新的色彩。”

作为旁观者,我们要与孩子一同在体验游戏中思考,我们不能批评孩子们因玩水耽误了清洗颜料罐的时间,而是要在一次次体验游戏中,引导并鼓励他们深化学习,主动思考。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