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天塔与中流砥柱堂便是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
据《韶州府志》载:通天塔位于“城南浈、武二水合流处”,即今洲心岛上。该塔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明历三十一年曾重建,此后修建情况因无史料记载,无从查考。
洲心岛东西最宽处不过36米,南北长约68米,岛上面积也仅有1680平方米。据明代李延大《通天塔论》所载:明嘉靖年间的韶州知府陈大伦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体恤百姓。更多为韶着想,尤为敬崇曲江乡贤张九龄、余靖的功绩、人品和文才,作为学子的楷模。他略识风水地理学说,认为自宋以后的元明两朝,韶州地域再没有出过有历史影响的大人物,时因为浈江和武江的急流,将韶州的文运灵气,“变迁水南徙而直至于海”。于是在嘉靖二十五年倡议在浈武二水合流处造一塔以“环拱风气”。得到官绅和民众的响应,踊跃捐资筹款,在当年便动工“堵水而堤”建成了一座石塔,取名“通天塔”。
由于该塔身和四周围堤的塔基建造质量都十分坚固,站在塔顶远眺,三江水滔滔,“水去若来,急而若缓,称砥柱中流”。明清两代,不少文人墨客登咏吟,留下了不少佳句,旧《曲江县志》和《韶州府志》均有载。因而后来便成为曲江的旧二十四景之一,称“中流塔影”。
悠关韶州文运的通天塔,在历经近60年的风雨之后,“栋桷崩圮”,万历三十一年韶州司理署韶州知府吴三畏(号祗所,直隶兴化人)发起重修,美其轮奂,聿焉一新,“及孟秋,为诸士劝驾,饯于塔中,陈设甚盛,礼意甚浓,为近所未睹。放榜,而登贤书者亦如丙午之数”,就是说重修此塔后当年,韶州登科第人数竟又达“六七人”。
万历四十四年通天塔前堂榭毁于洪水。明末崇祯十年曲江知县潘复敏在府城北郊建好用于接官送别的“五里亭”馆驿之后,还剩下不少建筑材料,遂委托主薄许俊主持,按陈大纶旧时规制,加高基台,重建堂榭,“虚堂敞阔,八窗玲珑,又植小坊于外”,工程“不数月而落成”,潘复敏悬匾于堂额正式将堂榭命名为“中流砥柱”堂,檐楹之间还悬匾“环绿于青”,配上“何物澹悬棂外影,无心翠涌席前痕”对联。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围攻韶关,久攻不进,几个将领便登塔向城内观望,被守城清军发现后,朝通天塔炮轰致塔毁人亡。此后遗址上仍保留着往日的塔基及围堤等遗址。
光绪初年,韶州府开辟新南门时,曾拟重建通天塔,仅筑塔基一层,因筹款不足,未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