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器官捐献,中国还有多少秘密是你不知道的?

南方+ 记者

“中国器官移植技术已从国际先进水平的跟随、效仿者,走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16日,在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谈到广东专家何晓顺教授团队率先在全球实施的“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时,荷兰UMC格罗宁根大学医学综合移植中心主任罗伯特·波特(Robert J. Porte)当场“点赞”。

这是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首次在广东召开,吸引了500多国内外专家与会。其中,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受到了全球专家的关注。

南方+记者获悉,截至2017年12月10日,中国大陆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4861例,捐献大器官4.1万个,器官捐献者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6万人,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移植大国。

专家在现场热烈讨论。

我国有了破解器官短缺难题的中国方案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大会上表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体系,中国也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是破解器官短缺这个全球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对器官移植事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南方+记者了解到,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有六个特点,包括全面构建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五大科学工作体系;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心脑双死亡的器官捐献科学标准与流程,确保器官获取符合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化的监管平台,器官移植监管步入大数据时代;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与移植人道主义救助体系,促进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创建全社会参与的捐献移植保障体系;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育器官捐献是大爱的人文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器官移植工作的官员何塞·努涅斯表示,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已经是中国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来源,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方向指引相符合。中国已实施了多项措施以保障器官捐献制度的透明、公平和可溯源性,成就有目共睹。

我国已有173家符合资质的移植医院

黄洁夫还表示,近年来我国在人体器官移植法治管理、器官获取和分配、器官移植临床服务和器官移植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建立了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第三方参与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成立了115个OPO组织,组建了近2000人的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立了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分配器官等。

目前,我国共计有173家移植医院,涵盖所有器官移植门类,移植等待时间较之前大幅缩短,服务能力和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费用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本次会议还宣布,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澳门卫生局已签署器官分配与共享协议,将显著缓解澳门地区器官短缺的现状,为澳门地区终末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简称COTRS系统)主任王海波介绍,自我国开展公民器官捐献至今,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共有519位香港居民和50位澳门居民在内地接受器官移植。2016年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协助下成功开展了澳门首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此后,澳门地区将在借鉴内地器官捐献和移植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展公民身后器官捐献和移植。

新技术能让器官在“离体状态”长时间保持功能

中山一院副院长何晓顺教授。

备受全球专家关注的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实施的“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该技术破解了困扰全球科学家半个世纪的难题,目前已完成的14例手术证实,该技术可扩大器官来源,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具体而言,“无缺血”肝移植技术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肝功能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迅速康复;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移植肝脏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更适用于挽救肝衰竭等危重症患者;使用该技术,部分“边缘性器官”可以移植,扩大了器官来源,提高了捐献器官的利用率;减少移植术后常见的、棘手的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功能不全等,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供肝炎症级联反应未启动,血管内皮屏障完整,或可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甚至减少移植术后肿瘤复发。

何晓顺表示,在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过程中,团队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能让多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此外,该研究平台在生命科学的其他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病原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等,也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世界移植学会前任主席弗朗西斯·德尔蒙尼克(Francis Delmonico)等与会专家表示,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与新标准不断涌现,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中国器官移植正大踏步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将为世界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会场热点

热点1:“换头术”

“一场非科学的闹剧”

前段时间,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维罗宣布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遗体换头术。该手术在中国由任晓平带领的团队操刀完成。事件一度引发热议。

王海波。

对此,世界移植协会主席南希·阿舍尔(NancyL.Ascher)直言,在授课时他们均将此当作反面教材,“无论从科学和伦理的角度而言,该手术都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做法遭到了移植界的坚决反对。”

王海波也表示,中国器官移植与捐献委员会一致认为,这是一场非科学的闹剧,更别谈“伦理”,也对造福患者毫无贡献,大家是非常反对的。

荷兰umc格罗宁根大学医学综合移植中心主任 robert。

热点2:“器官浪费”

中国捐献肾脏浪费率为5%-6%

器官浪费的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南希·阿舍尔透露,美国的捐献肾脏浪费率约为20%,肝脏约10%。王海波说,中国的肾脏浪费率为5%-6%,肝脏约为10%。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问题,一方面与供体质量相关。

期待何晓顺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以及相关应用能有效扩大器官来源,提高捐献器官的使用率。

热点3:共享捐献

不能损害捐献地居民使用器官的机会

本次会议公布,中国内地将与澳门实现捐献器官共享。王海波表示,目前已有数十位澳门居民在受者等待名单之列。他强调,器官分配与贡献必须符合四大原则,包括具有政府间签订协议,不能损害捐献地居民使用器官的机会,实现器官捐献的互惠以及进行长期对受者进行随访。

【记者】曹斯 见习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李绍斌 彭福祥

【摄影】张梓望

【校对】陈宇

编辑 梁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