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迎来新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在潮州36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17个村居遍布全域,乡村是潮州的主体,乡村兴则潮州兴,乡村强则潮州强。
乡村振兴战略在潮州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潮州乡间田野如何绘就壮丽图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哪些新的变化?面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潮州乡村振兴如何探索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为潮州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日,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南方+客户端记者深入潮州乡村田野,和农民沟通,与干部对话,进企业采访,以期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问计专家等方式,讲述乡村振兴好故事,呈现乡村振兴新气象,梳理乡村振兴微实践,为潮州乡村振兴崛起寻找新的动力。
【专题策划】练学华
【专题统筹】廖奕文 陈榆
【撰文】廖奕文 郑淼鑫 苏仕日
【通讯员】金钟如
一条平整的进村道路,路旁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小学生们三五成群,或步行,或骑车谈笑而过;蜿蜒的溪流潺潺而过,“富强”“平等”“和谐”等墙体涂画和溪流相得益彰……走进潮安区彩塘镇红旗村,一幅宁静秀美、小桥流水的农村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环保意识缺乏,垃圾杂物推进沟渠,溪流被填得又窄又浅;工业废水直排,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水体发黑发臭;私搭违建乱贴乱挂等现象泛滥且严重,红旗村的发展裹足难行。
红旗村支部书记许其荣说,潮州“六城同创治六乱”的强力实施改变了红旗村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为红旗村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红旗村是从厦深高铁潮汕站进入彩塘乃至潮安城区的“西大门”,整治后的中离溪及所蕴含的“中离文化”有望打造成为文化地标,到那时,红旗村就是真正的“红旗”村:一条溪流文化长, 风吹红旗文明香 。
●强力整治旧貌换了新颜
红旗村人口约2400人,西靠桑浦山,东临潮汕公路,因村庄的形状像一面红旗而得名。在没有连通彩东公路之前,红旗村就是桑浦山脚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及劳动力输出为主,农业收成少、农民增收难、农村环境差。
到了2002年左右,随着彩塘不锈钢产业的迅猛发展,红旗村因土地租金便宜,远离镇区,很快就成了镇上不锈钢企业的重要选项,大量的不锈钢抛光加工生产线进驻红旗村,最高峰达到200多个抛光作坊。
企业的到来为村民带来了收入,但这背后,是肆意横流的污水和随处可见的污染。
许其荣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红旗村结合潮州市“六城同创·治六乱”和彩塘镇不锈钢污染整治行动,全面推进水域整治,清拆违章构筑物和抛光工棚约120多处,拆除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而这次行动仅仅是该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端。
“老村落池塘清污,10辆东风车运载了3天;清运占地约3亩的垃圾堆,6轮车约60车次;清理卫生死角,并投入垃圾桶700只;5个月来整顿抛光厂30多次……”村委会主任许练拿着一份手稿,详细罗列了近5个月来红旗村整治的成效和进展。
“竭尽全力改善环境,不负红旗名。”许其荣介绍说,红旗村的建设要先破而后立,之前是拆,现在是建。据透露,选址崎沟桥南侧的红旗村公共卫生站,项目占地12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万元,目前主体框架结构已基本完成;位于中离溪成茂祠堂附近的旅游公厕,工程总投入约15万,预计12月底就可以竣工。除此之外,红旗村还要建造一个占地约1.5亩肉菜市场,预计投资约50万元,力争年底建成。
从拆到建,不仅是红旗村的村容村貌,还有红旗村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许练说,自从连接了进出潮汕高铁站的彩东公路后,红旗村就是彩塘的一张“名片”,村容村貌改善后,更要着力提升红旗村的乡风文明,搞好新农村建设。
●一手抓治理一手抓产业
“光靠环境好,没有经济支撑也不行。”作为一名年轻的村干部,许练在整治村容村貌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不锈钢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也有了新的思考。
“每年的集体收入约110万,其中部分作为分红给村民,部分为村购买医疗保险,再做些基础建设基本就所剩无几了。”许练介绍,红旗村集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土地资源出租,“红旗村要发展,必须得一手抓治理,一手抓产业。”
如何抓产业呢?许练说,经过多年发展,红旗村的不锈钢产业有点规模,从事这个行业的村民也不少,尤其是现在有很多不锈钢小加工点,密密麻麻,但是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很多村民或者只是做加工,或者为别的厂家跑销售,最后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地厂家赚走。
“既然村民能帮厂家加工,又能帮厂家销售,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把生产和销售环节连接起来?”许练说,今年底,他准备把活跃在全国各地做不锈钢销售的村民凝聚起来,再整合村内小规模不锈钢加工市场主体,为他们连线搭桥,让村民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
据介绍,红旗村现在大约有45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地,这些人很多是有资金又有渠道的年轻人,只要发动得好,红旗村完全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平台,让在外青年人、本地企业家形成合力,分享交流经验,一起把不锈钢产业做大做好。
●盘活“中离文化”打造宜居水乡
红旗村位于桑浦山下,多条溪流穿村而过,历史上也是有名的生态水乡。在这一轮整治上,随着河流清污的推进,曾经畅通发达的水系轮廓逐渐恢复。
特别是在当地有名的中离溪,一下子钩起了红旗村厚厚的历史人文。
据载,中离溪因明代大儒薛侃而得名,薛侃生于如今潮安庵埠镇薛陇乡,因曾讲学中离山,世人称中离先生。薛侃28岁拜王阳明为师,31岁中进士后没有入仕为官,33岁回乡讲授阳明学说。
在家乡,薛侃为了解决“旱则涸涝则溢”的困境,疏通了现今庵埠、彩塘、金石至沙溪一带的内洋河溪,因此这条溪被命名为“中离溪”。由于中离溪的开辟,对附近一带的农田灌溉和商旅交通起着重大的作用,后人修建了石亭并刻《中离溪碑记》以纪念薛侃的功绩。
“中离溪是红旗村的财富,”彩塘镇镇长程焕凯认为,中离溪环红旗村而过,围成了一个半月形区域,形成了红旗村中的小半岛,充分利好“中离文化”推进红旗村乃至彩塘镇的新农村建设是很有可能的,“目前中离溪的整治已列入明年的计划,整治好后,生态水系自然形成。”
程焕凯说,要做强做大红旗村的乡村振兴,就要盘活中离溪,充分利好好历史名人文化效应,从这个角度讲,中离溪及蕴涵的“中离文化”是红旗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