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校、连县(今属清远连南)人黄子丰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现刊发此文,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保家卫国的清远籍参战将士。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不可忘却的记忆。在这段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也包含着许许多多与清远地域、清远人民有关的记忆片断。将这些记忆片断连结起来,勾勒出一部完整的清远抗战史,是地方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根据地方志书以及其他有关档案史料的记载,单就清远参战将士的主要事迹进行一次集中整理。
整个抗战期间,到底有多少清远将士奔赴沙场,由于史料不全,现在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我们可以根据部分史料以及当时清远的行政建置及人口状况进行一个大致估算。据《寻访<三江地区抗日将士英名录>始末》一文(载于《连南文史》第十五辑)的作者萧维国查阅的民国连县档案,从“全面抗战开始到日寇投降,八年合计,全县征兵名额为一万七千多人。”单纯一个连县就有一万七千多人,由此推算当时全清远地域八年抗战期间的总征兵额应在七八万左右。扣除重复征兵的部分,八年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清远地区征用的兵力应不少于五万人。这五万清远子弟中,约有一半以上直接奔赴到抗日沙场,再加上当时在清远地区由共产党掌握和组织的抗日武装2500人,八年期间清远参战将士的总数约在三万人左右。这三万清远将士几乎在遍及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抗日战争最为著名的十大战役中,有清远籍将士参加的就有8场之多,包括: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保卫战、百团大战、桂南会战、滇缅之战等。他们当中,有近50位将士的抗战事迹被载入国家和地方史书,有上千人的名字被载入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阵亡将士(烈士)名录(仅连县就有201人)。其中,高级将领就有14人,国民政府军13人,包括4位中将:连南的李楚瀛和阳山的薛广、陈见田、李及兰;8位少将:连州的张燮元、严庄、黄渊,连南的邵菽余、甘霖,阳山的陈丹青,清新的林昌鹏,英德的莫雄;共产党抗日武装2人:连州的冯达飞和英德的邬强。著名烈士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连南人黄子丰、参加百团大战的连州人邓国英等。现将其中抗战事迹比较突出的9人简介如下:
李楚瀛:一战歼敌一千六
从现有史料看,抗战事迹最突出的清远人非连南三江镇(旧属连县)的李楚瀛(1905—1950)莫属。一是其参加抗战的时间最早,战斗经历最丰富。早在1933年,他就以国民革命军第83师247旅旅长的身份,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其以第23师副师长的身份率部在津浦路阻击日军;1938年,其率部参加武汉会战,于战后升任第85军23师师长;1941年1月至10月,李楚瀛又以第85军军长身份率部先后参加了中原会战和第2次长沙会战;1945年华北战场的最后一仗结束后,李楚瀛以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的身份代表集团军向各界致辞。二是战绩最辉煌。他曾在河北战场挥军冲杀,在荷泽以副师长身份统领败兵突围,在鄂北率部正面打击张牙舞爪的日军,在豫中溃退时他坚持在西坪镇指挥收容,保全了大量的有生兵力。尤其是1940年1月30日的舞南阻击战中,当日军第3师团到达舞阳以南之山区尚店一带时,李楚瀛率第85军,对分路向上蔡进攻的日军第17师团之右翼,发动了强有力的攻击,一次毙伤日军约1600人,为豫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关键一役。会战结束后,华北日军对李楚瀛部所属的31集团军恨之入骨,视之为天字第一号大敌。三是担任军职最显赫。李楚瀛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2期,深得汤恩伯的赏识,其率部均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1943年1月,李楚瀛升任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5军军长,获授陆军中将军衔。同年10月5日调任第31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1945年1月调任第19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
薛广:血战七日保长沙
在整个抗战期间,一战成名而广为传颂的清远抗日将领非阳山黎埠的薛广(1896—1945)莫属。1941年9月,日军调集15万兵力,配备海军舰艇200艘,飞机100架,第二次进犯长沙。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59师175团团长的薛广,奉命率所部3个营和师部临时拨归指挥的两个营兵力,驻防杨林街。薛广为振奋士气,提出“守长沙、战长沙、死长沙”的战斗口号,与来犯日军连续血战7昼夜,战况惨烈。薛广所部5个营有中尉排长15位,其中14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而日军攻克杨林街进而攻陷长沙的企图终未得逞,从而为中国军队取得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会战结束后,第4军编印战报《血战杨林街七昼夜》,介绍杨林街对敌作战的情况。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传命嘉奖。薛广获国民政府颁发云麾勋章,并晋升第5军90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1年12月,日军向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企图夺取长沙,打通粤汉铁路,以图南进。薛广率部开抵湖南株州警备。1942年1月初,薛广部在长沙南郊黄土岭一带与日军展开战斗,与守城部队内外夹击,长沙之围遂解。战后,薛广驻防浏阳。不久,奉召到印度受训,回国后升任4军59师师长。1945年8月15日,薛广因劳伤卒于江西省南昌市法国医院,时年49岁。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薛广早年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参加长沙会战前,曾于1937年8月随第4军参加上海抗战,并于战后升为中校副团长。1939年4、5月间,薛广随部驻防于粤东潮梅一带。长沙会战开始后,随部北上。
陈见田:粤北会战显身手
阳山黎埠人陈见田(1894—1948)的抗战事迹突出体现在第一次粤北会战中。1939年11月,日本安藤利吉率第8、第104师团及近卫团进攻粤北,第一次粤北会战爆发。陈见田率李友庄、钟定天两个步兵团参加粤北保卫战。在清远源潭青龙岗和从化良口、平背脊等地,与日寇展开阵地争夺战,激战七昼夜,抗击日军进攻,最终击退日军,为第一次粤北会战胜利立下重要战功。1942年,陈见田升任63军152师副师长,不久升任师长,继续在粤北地区抗击日寇。1944年2月11日任军政部兵役署副署长,同年11月2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5年2月20日任少将。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31日升任第六十三军中将副军长。
李及兰:上海受降洗国耻
与李楚瀛、陈见田、薛广三位中将相比,阳山大崀人李及兰(1904—1957)的抗战履历称得上最为荣光。他最早获授中将军衔。1940年1月,年仅36岁的李及兰就担任国民革命军第94军中将军长,下辖55、121、185三个师,隶属第六战区,同时兼任宜(昌)巴(东)要塞区守备司令,担负长江上游防务。他曾率部参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中的4次(1938年的武汉会战、1939年的随枣会战、1940年的枣宜会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并且其中2次为胜战(随枣会战和鄂西会战)。因战功卓著,他被授予宝鼎勋章。尤为荣光的是,他于1945年9月调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兼任吴淞要塞司令,受第七受降区主官汤恩伯的委托直接负责日本军队在上海吴淞口的投降事宜。次年4月,升任淞沪警备总司令。李及兰早年毕业黄埔军校第一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移居澳门、香港,于1951年2月到台湾。1957年3月,在台北去世。台湾出版有《李及兰将军传略》等。
林昌鹏:虎门勇斗日舰艇
1938年3月,虎门要塞第一鱼雷舰中校舰长林昌鹏(1907—1973,清新区山塘镇上马鞍岗村人,官至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参谋)率领鱼雷舰巡视海防,与日寇右翼护卫舰“祖苗”号遭遇,互相炮击。在海战中,林昌鹏指挥若定,英勇果敢地将“祖苗”号击致重伤,后在伶仃洋海域沉没。同年10月初,日寇侵犯惠州、淡水一带。他又乘“肇和”军舰至淡水与日舰作战,但因敌众我寡,被日寇海空军击沉。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第二天,淡水失守,惠州陷落。之后,林昌鹏被任命为虎门要塞鱼雷舰队上校队长,迎击进犯虎门的日寇。10月21日,广州沦陷。虎门处于既无后方、又无要塞司令指挥的紧急关头。林昌鹏仍带领舰队英勇战斗,坚守数天,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虎门保卫战。在战斗中,林昌鹏亲自操纵高射机关枪,冒着生命危险与每批三架一齐俯冲扫射的日机搏斗,终于击落敌机两架击伤一架。可是,终因兵力有限,又无空军支援,而顶不住日寇海陆空互相配合的进攻。他和守卫虎门要塞的战士们协力战斗保卫虎门,直至旗舰重伤。最后,林昌鹏只带着剩下的一个卫队泅水到虎门西岸一家农民家里过了一夜。林昌鹏设法逃离日寇的追击,脱离了险境,并以顽强的毅力几经辗转,最后到达重庆。林昌鹏的功绩,得到虎门要塞司令张芝鹰及陈策的表彰。张芝鹰赠送林昌鹏一把佩剑。陈策亲笔为林昌鹏题写了一块牌匾。匾曰:“乘长风,破万里浪”。
黄子丰:保卫南京留英名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在撤退时,由于南京统帅部迟疑不决,秩序大乱,黄子丰(1893-1937,连县三江人,现属连南)所在的国民革命军154师师长及920团马团长去向不明,黄子丰乃以中校副团长身份代理团长职务,奉令率部撤退至南京外围休整。当时有人向黄子丰建议不必撤向南京,黄子丰当即拒绝,并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这个部队有光荣的传统,不能贪生怕死,只顾个人逃命。”11月下旬,920团奉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之命,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南京外围旬容县构筑临时工事,准备大战。12月6日,日军以重兵两个联队进攻汤水镇,黄子丰率部死守,毙伤敌军大队长以下官兵七百余人。12月12日,唐生智下令守城部队突围,是时,920团兵力亦伤亡过半,黄子丰与少校团副张寿计议突围方向,分两路撤出战场,张寿率团部直属部队保护辎重向西南方向先行后撤,后经南京城郊西南沿陆路取道当涂进入安徽省境。黄子丰率团主力部队向正西方向直撤至南京城下,但南京城已先行被日军占领。此时前无退路,后有追兵,黄子丰率部队强行向城北突破,攻占下关渡口下游数公里的小渔村,带领余部泅水强渡长江,并在两个小时内,在江心八卦洲登陆。不久,日军海军舰艇赶至派陆战队登陆进攻,黄子丰率余部与敌军苦战至下午,因弹尽援绝,除他的随从卫士及一士兵泅水逃脱,被渔民救起外,全部官兵均壮烈牺牲。1938年夏,这名生还的卫士辗转流离返回广东,找到154师后,证实黄子丰为国牺牲。1940年6月,广东省第七战区长官部及省军区联合通知壮士家属:黄子丰已阵亡,并饬连县建立忠烈祠,把黄子丰等第一批连县籍抗日阵亡将士灵位安放祠内。忠烈祠设连州城北楼上。入祀抗日将士当时只有三十七人。黄子丰为陆军中校军阶,其灵位及遗像摆放在神位正中首位。
邬强:东纵突围称将军
1943年11月11日,日军向广九(广州到九龙)铁路沿线发动进攻,驻守广九线中段的国民党军队纷纷放弃据点逃走。日军占领广九铁路沿线以后,突然调集9000余人的兵力转向东莞、宝安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采取“铁壁合围”战术一举消灭抗日部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力1000人被包围于纵横十余公里的大王岭。面对严峻局势,纵队领导人召开紧急讨论,有人提出立即向连平方向突围,遭到第三支队支队长邬强的坚决反对。邬强从敌人出动空军、骑兵、炮兵等情况分析,推断敌人此次为大规模进攻,正向大岭山腹地压缩,认为在当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决不能贸然突围。敌众我寡,硬拼不可行,藏也无处可藏,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设法突围。他建议先将部队拉上亚妈庙,占领四周制高点分三路突围。18日天黑后,邬强等趁着夜色悄悄出发,数百人的队伍翻山越岭,以急行军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插去,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敌人封锁线的间隙。直到次日清晨,大岭山下的日军一夜没有察觉任何动静,以为这次“铁壁合围”成功了。天亮以后,大军进攻大岭山。经过一番昏天暗地、日月无光的狂轰乱炸后,才气急败坏地发现东江纵队主力已跳出包围圈。由于该次勇敢沉着、胆大心细的指挥,邬强被战士们敬称为“突围将军”。邬强(1911—1992),系英德文光乡(现鱼湾镇)牛栏铺村人,早年秘密参加党的地下活动,1931年参加鱼湾暴动。抗战爆发后,他作为国民革命军下层军官参加过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结束后,他离开国民党军队回到广东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任英东抗日自卫队中队长、东江纵队支队长、北江支队支队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邝达:巧扮日军退日哨
1941年春的一天,抗日战争第七战区南(海)、三(水)、番(禺)沦陷区工作委员会武装委员邝达(1914—1942)与几名同志带着枪支、文件乘艇外出,途中被日军哨兵发现,喝令靠岸检查。在其他同志一时难觅良策,正准备与日军拼命的情况下,邝达迅速穿上日本军官的军装,镇定地迈出艇头,用日语大声对哨兵说话,要哨兵请队长出来。日军队长与邝达几轮对话后,认定邝达等人也是日军,于是很有礼貌向邝达行礼,表示歉意,立即放行。邝达之所以能够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化解一场危机,缘于他曾有一段求学日本的经历。邝达,原祖籍开平县,其父于清光绪中期到英德经商,长期住在浛洸会馆巷。邝达在英德浛洸出生、长大。1934年,邝达考入东北鹰庸大学,该校后迁北平,改名为东北大学。邝达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去日本学习,并改名广村太郎。1935年,邝达在东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并加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邝达回到广东,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初,党组织安排邝达到莫雄任司令的第七战区北江挺进纵队任作政治大队长。1941年秋,被党组织派往东江纵队,因交通联系未搞好,暂到新兴县勒竹山区一所小学教书。1942年暑假被害,时年28岁。
邓国英:洒尽热血反“扫荡”
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人们脑海中马上会闪现出一系列的关键词,如:“延安”“抗大”“八路军”“百团大战”“反‘扫荡’”“左权将军”等等,但很少会有人把这些关键词和清远人联系在一起。而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着一个清远人,他将这些关键词全部集于一身,他就是连州市连州镇共和乡(共和乡原归连山管辖,1951年7月划给连州市管辖)龙凤迳村的邓国英(1917-1942)。抗战爆发后,已在广州加入党组织的邓如淼、罗耘夫等人多次来到连州进行革命活动,以办夜校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鼓励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8月,经地下党组织安排,邓国英和黄云波等人一起历尽艰辛,到达延安。邓国英到达延安后,初在洛川抗大一分校学习,经组织考核与培养,于l938年10月入党。同年12月,为了抗日需要,学校东迁到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l939年下半年邓国英抗大毕业后,被选拔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任组织干事。l940年,他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此后,在八路军与日寇的扫荡与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邓国英始终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投身到战斗中去。1942年5月,在日寇对八路军总部长治的大扫荡这一激烈的战斗中,年仅25岁的邓国英与左权将军等将士一起壮烈牺牲,为党的事业,为抗战胜利,为捍卫革命根据地洒尽热血。
主要参考资料
《连州市志》、《英德市志》、《阳山县志》(新版)、《清新县志》、《连南县志》、《连南文史》(第十五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第1版)、《红色记忆》(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南方日报·观察》编)等。
(作者单位: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 进士榜上看排序
【清远历史人物】 陆向荣(生卒年不详)
【清远历史人物】 张崇恪(生卒年不详)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