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居住变得太昂贵,人才会流失。”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旁,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简称RPA)主席托马斯·怀特(Thomas Wright)望着办公室窗外林立的高楼,告诉记者他的担忧。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Sean Randolph)直言,“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他们看到了机会,但同时也很关注它是不是一个适合家庭长期居住的地方。”
旅日22年的中国商人蔡茗告诉记者,在东京湾生活的深刻印象就是生活便利化程度很高,“交通方便,食物、空气、水都很好”。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东京也曾深受雾霾等环境问题困扰,经过大力整治,“蓝天又回来了”。
如今三大世界级湾区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它们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也不断经历着“脱轨”与“纠偏”。当21世纪的竞争最终成为人才的竞争,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世界级湾区靠什么留住顶尖人才?无论是它们走过的弯路还是付出的努力,都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借鉴。
▌未上宜居榜的中心城
早上5点半,美国新泽西州的新港晨曦微亮,于容浩被二狗子蹭醒。
他是在纽约曼哈顿工作的银行交易员,作为一位典型的“美漂”90后,独自住在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养了一只名为“二狗子”的花斑猫。
于容浩步行5分钟到达Path的Exchange Place站。Path是新泽西和纽约人员往来的一条城际铁路,10分钟后,他搭乘1个站抵达世贸中心。从那里步行到公司所在的格林尼智街,只用15分钟。而居住在新泽西其他地方的人们,一般通过NJ Transit(新泽西捷运)去纽约,它把新泽西的主要城镇居民送达曼哈顿中城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从于容浩的公寓望出去,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剪影。这里的住宅密度和一河之隔的曼哈顿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租金比曼哈顿低约30%。
虽然湾区城市的人均收入不俗,但住房成本摊薄了这一优势。根据德意志银行发布的2017全球物价报告,在全球47个主要城市中,旧金山的人均月收入排名第2,为4817美元;而当地一套两居室公寓的月租金中位数为3449美元,是全球最贵。纽约和东京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304和2897美元,两居室的月租金均超过2000美元。
2015年加利福尼亚房地产经纪商协会公布的住房购买力指数(HAI)显示,旧金山只有收入最高的10%家庭能够承担当前的房价水平,而全美的平均数为57%。
今年8月,研究和咨询公司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最宜居城市报告》,三大世界级湾区的主要城市无一上榜。它们的宜居指数都被高房价拖了后腿。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一方面需要综合考量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希望生活能更加舒适。在综合研究了多个国际上第三方机构评选出的宜居城市榜单后,记者发现,考量项目基本涵盖了:消费水平、经济环境、住房、医疗健康、自然环境、政治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和交通、综合安全度、休闲度、学校和教育、文化环境等。
在纽约湾区,不少人就选择“逃离”曼哈顿,到湾区的其他城市居住。发达的跨州交通轨道让这些城市高度一体化,让“跨城而居”成为可能。
“制作规划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纽约,还要考虑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尽可能地使周边地区可以共享曼哈顿的资源,带动纽约地铁沿线地区的房屋供给和区域发展。”托马斯·怀特举例说,通过修建一个连接长岛到中央车站的火车线路项目,缩短上班族每天通勤的时间,节省下来的这20分钟,使更多住在长岛的人能考虑曼哈顿的工作机会。
▌为留住人才而改变
“人们喜欢居住在这里,但也存在着严峻的忧虑。”纽约区域规划协会在最新发布的第四次区域规划中写道。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如果城市环境不佳,竞争力会下降,人才会迁走。
纽约大都会地区的区域规划中指出了现存的一系列问题:高房价、城市拥挤、通勤负荷、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纽约金融中心曼哈顿繁荣依旧,但周边的老牌工业城镇则在衰退。2016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该地区平均每天净流出居民154人。
贫富差距则令城市不安全感增加。在纽约曼哈顿区下城,波光粼粼的海湾停满私人游艇;而在布鲁克林区的贫民窟,无所事事的贫民游荡在街头。旧金山市中心,上一个街区还坐落着明亮的现代化办公楼,一转弯就到了流浪汉的聚集地。
诸多城市病之中,居民感受最深切的莫过于交通拥堵和通勤负担。
通勤的压力主要来自陈旧的交通基础设施。纽约人在赴约时迟到最常见的解释是:“对不起,今天的地铁疯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纽约地铁像一个浑身伤病的老人,没有一天不在维修,一言不合就改线、停运。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称,美国全职员工单程平均通勤时间为25.5分钟;通勤时间最长的城市就是纽约,平均需要34.6分钟。
而在美国西岸的旧金山湾区,“你甚至想象不到旧金山市区的地铁只有一条直线。城际公共交通更加匮乏,从旧金山到圣何塞的公共交通要2个小时。”在旧金山某科技公司工作的翟迪(化名)说。
日本上班族在工作日早高峰的地铁盛况,甚至已经成为富有东京特色的标志性场景之一。据公开数据,东京上班单程平均时间是58分钟。
日中友好议员连盟会员、东京都板桥区议员长濑达也认为,“日本建设东京湾区失败的地方,就是交通公路。”由于地狭人稠,日本高速公路大都是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塞车是家常便饭。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国民在高速公路上因堵车总共浪费了2亿多个小时,相当于失去10万个劳动力。
事实上,没有一位湾区的规划者会希望人才因为高昂的房价、恶化的环境和难以负担的生活而流失,他们一直为此作出努力。
在曼哈顿中城,中央公园像一块镶嵌在水泥森林中的翡翠,周末,纽约的居民阖家结伴在中央公园的人造湖畔跑步、骑车,或在大片草坪上晒太阳。但托马斯·怀特告诉记者,在他儿时记忆中,中央公园周边是危险和脏乱的代名词,人们对它避而远之。
“我们提出了经济开发区(BID)这个概念,即在这个区域内,企业的所有者在纳税的同时,也会资助一项专款,比如增雇警员、改善街道环卫、组织活动等。后来,人们成立了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为这个项目捐钱,才有了现在的中央公园。”托马斯·怀特说。
另一方面,出行难也成了激发创新的因素。或许正是脆弱的公共交通,让旧金山孵化出了共享出行鼻祖优步。而在日本,发达的轨道交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路的不足,新干线、有轨电车和密如织网的地下铁能抵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青年人才最看重什么
人口流动是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人们判断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日本总务省发布的数据显示,受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影响,2016年日本国内人口总数减少30万人,减幅创1968年开始统计以来新高。为此日本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吸引外来人才。
相比之下,东京湾区的一都三县人口流入明显, 2016年首都东京的人口增加至1350万,已是连续第21年增长;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人口也有增加。
相似的是,旧金山湾区近几年在全美的净人口流入排行榜中高居榜首。
尽管纽约大都会地区人口正在流失,但“旧城复兴”计划促使人口回流纽约市区,2016年纽约的人口增长至853.8万人。与此同时,产业升级重塑经济,服务业成为了纽约市的支柱产业。
如今,三大世界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80%。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流动性强”成为高科技人才的普遍特征。
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说:“年轻一代想要在一个环境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他们想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对他们负责。”
事实上,为吸引境外创新人才,广东一直在先行先试。2016年,公安部推出了支持广东自贸区的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在最新发布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措施》中,广东省推出了人才“优粤卡”,持有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享受企业所在地的人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待遇。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国际人才最关心的问题,很多时候并非源于自身,而是整个家庭的发展环境。
当被问及“外籍高科技人才最渴望解决的居住环境问题是什么”时,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毫不犹豫地回答:“幼儿园!”他说,新一代互联网人才的平均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而他们的孩子正是学前适龄期,所以国际幼儿园等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健伟指出,外籍人才非常重视家庭,他们不会孤身一人来到中国发展,而是携家带口。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有更多好的国际学校,让外籍人才的家庭在这里扎根。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广东省有国际学校129所,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不过,这个数字相比起香港的171所仍略逊色。
在三大湾区,“租住同权”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保障。一位纽约的房地产分析师告诉记者,在美国,只要拥有房屋的居住权,子女就可以享受当地的教育,因此年轻人的购房需求并不强烈。旅日华人刘辑说,日本没有学区房,每个孩子的幼儿园学费根据家长的收入而不同。而在医疗方面,三大湾区基本都做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
但在其他湾区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依然拥有独特的优势。前世界银行咨询顾问尹伊文说:“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和强大的社区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的宜居模式,也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软实力。”
托马斯·怀特也表达了他的肯定,“你们的运输业让人印象深刻,还有美丽的建筑和很棒的公共空间。”他建议,未来加强规划,让人们更便利地在湾区中不同的地方工作与生活,自由舒适的环境会给人才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
【策划】谢思佳 吴哲
【主笔】唐子湉 张倩瑜
【调研团队】吴哲 唐柳雯 彭琳 肖文舸 陈晓 唐子湉
【制作团队】王佳欣 丁晓然 陈小慧 江瑜 张倩瑜 何宇 黎雪雁 曾妍
【制图】柏诗曼 江瑜
【专家顾问】陈鸿宇 毛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