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饮片的发展,传统中药的煎煮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而借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春风”,智能化中药房也应运而生。近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国首家互联网国医馆落地乌镇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广东一方制药研发的国内首个智能中药房系统成为互联网国医馆最大亮点。
广东一方制药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洪斌介绍,互联网国医馆使用该系统后,医生只需要将处方信息输入电脑,智能药房系统将自动接受处方信息指令,识别所需药材,并自动测量剂量,再将中药配方颗粒按需封装,整个流程不到10分钟,大大缩减了患者的等候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药房不仅大大提升了医院对中药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对中医、中药服务体验,提高了患者服用中药的依从性;同时,也降低了药房药师的劳动强度,进而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用药咨询服务中去,提升了中医机构药房的现代化水平。
药房智能化将成趋势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智能药房开始进入大中型医疗机构,不仅缩短了患者取药时间,也减轻了药师的压力。而智能中药房系统的出现,更是解决了中医医疗机构药房需要“确保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药效一致”、“提升配药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药与提升用药依从性”等痛点和棘手的问题。
传统中药房能实现智能化,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必不可少。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中药配方颗粒,不用像传统中药饮片一样费时煎煮,也便于携带。而智能化系统的引入,也有助于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
药品流通“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医药物流和服务专业化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化的医药服务。事实上,作为医疗机构,中医医院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提升医院药房的管理和创新能力。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药房智能化在全国将形成一种趋势,并成为增强医院和医药公司之间的纽带。医药商业公司可以发挥药房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医院提升药房管理水平。其中,以智能药房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中药配方颗粒配制设备,将可为医院中药房配药环节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二级以上的中医医院药房都在积极引进智能药房系统。公开数据也显示,已经有数千家中医医院安裝了千余套智能药房系统。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看好
事实上,从政策大环境而言,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了广东一方制药、江阴天江药业作为“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生产基地”,2001年后先后批准了6家全国试点生产企业。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中药配方颗粒整体销售已超过100亿元,一方制药在市场份额以及销售收入上均位列6家试点企业第一,并连续4年占据了中药配方颗粒近三成的市场份额。
2015 年底,国家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限制将逐步放开。截止目前,已经有浙江、江西等7个省份开展了省内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中药配方颗粒行业面临进一步升温,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就企业经营层面而言,中药配方颗粒的改革与进阶也顺势助力了传统中药企业搭建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构建更为强大的企业盈利能力。2001年,作为中药配方颗粒领导者的一方制药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出行业首款智能药房系统,配药效率、产品稳定性、操作便利性及设备智能化等指标均稳居行业前列。一方制药打造智能药房系统的过程也被业内看做是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现代中药制药企业进一步依托技术手段加快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的缩影。
渤海证券的相关研报指出,创新的中药配方颗粒调配系统无疑会成为现代智能型药房最炙手可热的设备和系统,助力中药饮片市场、特别是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放量。未来5年,中药配方颗粒细分领域有望维持40%的复合增长。
“智能”谋布局优势企业占先机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更多的“智能型”服务将被进一步引入中医、中药领域。除了在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领域、中药调配环节、药品流通环节以外,服务的抓手也已经延伸到医院外部——煎煮、配送一条龙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随着二级以下中医院市场的放开以及全国医保范围的逐步覆盖,智能化中药房和配药系统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我国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制剂的销售市场也将一改以往规模较小的特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
事实上,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生产工艺已成熟,品种储备均在500 种以上。在政策逐步放开过程中,大多试点企业仍可以积极拓建产能,巩固市场地位。此外,多家上市药企也已开始布局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线,等待行业准入政策放开。预计政策全面放开的同时,行业门槛会提升,有产品储备和上下游布局的企业有望抢占政策先机。
这其中,布局智能药房系统、延伸服务产业链等手段均为不失为巩固中药配方颗粒企业行业领先地位的有效手段。此外,借助政策红利、原有的渠道优势以及新兴业态也能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实现在不同层级市场中的快速放量。
【记者】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