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庆端州图书馆
举行了“龙母文化”专题讲座,
讲述了龙母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悦城龙母诞是龙母文化的传承,
而且是我市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
悦城龙母诞与龙母文化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是德庆悦城龙母祖庙的龙母生辰诞期,今年6月2日零时是龙母生辰正诞,超过万名“龙孙”从八方赶来为龙母上头柱香,齐贺龙母诞。
▲今年龙母诞盛况
“头柱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风俗,又叫“烧头香”或“烧头炉香”。龙母诞辰当天的第一炉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龙母最佳的保佑和祝福,该活动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民争先去上“头柱香”
舞龙舞狮,是龙母诞期间每日上演的精彩好戏。德庆舞龙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由祭祀龙母变化发展而来。
在德庆舞狮中,最刺激、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炮竹攻狮子”。随着攻狮的炮竹声起,整个场地电光四射,烟雾弥漫,“攻炮手”纷纷把炮仗投掷到“狮子”身上。“狮子”则在浓烟中左冲右突,跳、跃、腾、挪闪避攻主面,用狮子头顶开炮竹。
▲狮子在烟尘滚滚中闪躲。图源:中国文明网
另外,龙母生辰诞期间民间还有抢炮头、摸龙床、饮圣水、吃金猪、鲤鱼放生、盖龙母金印、戴龙母符等民俗。
现存最早记载龙母的书籍,是南朝宋沈怀远所撰的《南越志》。传到广东端溪(旧时德庆一带)的故事,蛇变成了龙子,但还保留“掘尾龙”的部分原意,“掘”字即断尾之意。
▲南朝宋沈怀远所撰的《南越志》
从战国时期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孝通庙旧志》,前后经历了1400多年,完成龙母传说由产生到神化演变的历程。
龙母仙逝后,西江各埠均建有龙母庙,两岸民众时常祷拜,历朝皇帝和南来官员均有祭祀。
● 汉高祖十二年,封程溪夫人(龙母之生母为悦城程溪梁氏)加赐御葬。
● 唐天佑二年,封永安夫人,又封永宁夫人。
● 南汉时,龙母被封为龙母夫人。
●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诰封龙母温氏为永济夫人和崇灵济崇海妃。
● 南宋绍定四年封为显德夫人。
● 明洪武初年,封程溪龙母之神。
● 洪武八年,封程溪龙母圣妃,后又封为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母娘娘。
● 清康熙加封为水府元君。
● 咸丰加封昭显龙母之神。
● 同治加封溥佑。
● 光绪加封广荫。
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个龙母庙,已不可考究。但现有可查的地方志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广东有龙母庙66座,其中肇庆府最多达32座(德庆有14座、高要有3座),广州府19座(其中属下的南海县有6座、顺德有4座),广西至少有22座。
▲悦城龙母祖庙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历代有封赐修葺。现存的龙母祖庙重建于清光绪晚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厩、妆楼、行宫、龙母坟。悦城龙母祖庙最为值得称赞的是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堪称一绝,被誉为“古坛仅存”。
▲龙母庙石雕
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庙内稍作清扫便干净如故。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为百粤龙的子孙朝拜龙的母亲的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龙母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后经历代修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龙母行宫。附属建筑中,龙母亭和龙母戏台在技巧的应用上有很高的造诣。龙母亭呈现“八悬臂顶均”的雄姿,成为我国南方古建筑在力学应用上的奇迹。整座建筑均反映了浓烈的民俗文化、伦理及岭南风俗,是研究岭南古建筑、宗教、风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例。1984年被列为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龙母庙
(滑动查看更多)
▲ 佛山龙潭龙母庙,位于顺德区杏坛镇,元朝末年建成。
▲ 藤县龙母庙,位于梧州市藤县胜西村,1108年宋代的微宗皇帝曾赐额为“孝通庙”。(图:星湖美美)
▲ 梧州龙母庙位于市城北桂江东岸,桂林路北端,始建于北宋初年。
▲ 黄岐龙母庙,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公园内,建于1997年。
▲ 大竹龙母庙,位于广西梧州市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创建于秦朝。
“当地人抓到鲤鱼要放生,遇到青蛇要礼拜,行船经过龙母庙必然要做的三件事:鸣笛、放炮、敲锣鼓。”
西江人弘扬孝道,龙母庙也曾在宋代大关戍子年被宋徽宗赐额“孝通庙”,把拜龙母谓“探啊嘛”(探望奶奶),呼唤着龙子龙孙前来拜谒,代代相传。
▲龙母像
新时代下的龙母文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龙母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弘扬真善美,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深层的内生动力。
看完小编的介绍,是不是异常心动?
明年端午,
约上小伙伴一起到德庆悦城龙母庙
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吧!
肇庆发布编辑部
资料来源 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
肇庆市作家协会、人文德庆、人文肇庆
作者 苏泽明
编辑 莫树欣 实习生 周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