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读广州,为你解惑。《点解》今日点读热词:“垃圾分类”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是一句关于垃圾的流传度极高的“名言”。分好类的垃圾经过专门的回收处理,都能物尽其用:食物垃圾变成沼气和生物肥料;废塑料瓶变成新的塑料制品;旧报纸可用于印刷新报纸;金属瓶盖可用来造汽车……
你所在的社区和单位是否有做垃圾分类?小编从2017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部署现场会上获悉,广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范围明年将继续扩大,全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运行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良好以上达标率100%。
广州垃圾分类已经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操作方法,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其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过去几年,广州已经在垃圾分类方面摸索出一条颇有特色的路子。一起来看看这些垃圾分类渠道,你都知道吗?
垃圾分类广州经验
面对垃圾,各区发力做大文章
海珠:布碎回收妙处出人意料
海珠区布匹市场云集,布匹生意延伸出的纺织业每天产出工业布碎600吨。回收的布碎可以变废为宝。例如一些边角料回收后可做成地拖等棉质物品,而一些尼龙布碎则经过打碎压制后变成地毯、保温膜等保温材料。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目前海珠能从每天600吨的布碎中成功回收200吨。按照市城管部门的部署,海珠布匹市场区域将纳入垃圾强制分类范围。
白云:虫子把餐厨垃圾吃掉了
广州所有机关单位都被列入垃圾强制分类范围。机关食堂的餐厨垃圾何处去?在2016年9月在白云区江高镇建立了广州白云基地,进行有机废弃物黑水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地内养殖了不少黑水虻幼虫。餐厨垃圾入厂后,经粉碎后用于喂饲黑水虻幼虫。由于黑水虻本身对人畜安全无害,其幼虫又具有经济价值,喂养8天后的黑水虻幼虫,便可用于制造高附加值的昆虫生物质及功能生物材料。因此养殖黑水虻既可消化餐厨垃圾,又可从事相关生产。
黄埔:村里分类设备也高大上
能够自动开启垃圾箱,并给予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以奖励……在黄埔区联和街道黄陂新村,设置了一台名为“呐吉岛”的自动垃圾回收箱。居民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实名认证,便可将分好类的衣物、泡沫、塑料袋、有害垃圾、铁制品、玻璃、纸皮等投入自动打开的垃圾箱,并由此获得高于卖破烂所得的积分。积分可用于购物。
越秀:剩菜果皮竟成了洁厕剂
在越秀区珠光市场,没油没盐的菜叶果皮餐厨垃圾经粉碎后,被加入菌种和清水,放在密封桶内进行一个月的发酵,最终变成了环保酵素。如果居民也愿意自觉垃圾分类,也可以自己动手用餐厨垃圾作洁厕剂。洁厕剂的制作秘方:1份红糖,3份菜叶果皮,加上10份的水,用塑料罐密封发酵三个月,即可达到用专业菌种发酵一个月的效果。
番禺:广州大学巧解毕业生垃圾
每年毕业季,大学毕业生总会抛弃大量的生活垃圾。在番禺小谷围大学城,广州大学今年与广州市城市矿产协会合作,对毕业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广州市城市矿产协会聘请工人将毕业生的垃圾分类后,再联系协会内200多个负责垃圾处理的会员企业将低值可回收物运走回收利用。此举不仅减轻了学校的垃圾处理压力,同时也减轻了番禺区的垃圾处理压力。
为了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运行管理体系,广州未来在垃圾分类方面也是卯足了劲。
未来:将创建3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
8月4日,全市召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会议,对全市主要机团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启动推行强制分类制度,明确28个相关部门的职责和43项具体任务,公布全市3258家第一批强制分类单位名单。
此外,广州加强激励政策的指引,越秀、海珠、荔湾、黄埔、花都等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投放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市民运用“扫二维码分类投放”的方式,加大准确投放率,并给予准确投放市民积分奖励。
据了解,广州明年将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范围,所有酒店、宾馆、餐饮业、商用写字楼、大型超市、大型农贸市场等,以及优秀等级生活垃圾示范街镇将被包括其中。将创建300个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社区),除从化、增城15个外,其余各区30个。
广州在垃圾分类中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将垃圾分类做得更便民化?如何让垃圾分类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这些普通市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或许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做法中找到答案。
他山之石
瑞典:垃圾分类日常习惯
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纳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更为先进的是,有些居民的厨房水槽里还装有食物垃圾粉碎机,垃圾可被搅碎后直接冲到地下水桶,再由垃圾运输车直接送往沼气场,连收拾都省了。
日本:垃圾分类细致入微
日本在公园、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公共场所,则通常会设置一大排垃圾箱,分别收集生鲜垃圾、瓶子和罐头、塑料饮料瓶、报纸、不可燃垃圾以及其他垃圾等。在这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餐后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垃圾箱前,从袋中一件件地掏出垃圾,经确认后分门别类地扔入垃圾箱。
对普通人来说,垃圾分类时都会碰到的难题是各种废旧物品、包装容器到底属于哪一类垃圾。在这方面,日本人也做得相当细致。许多地方的政府网站都会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甚至会附一份详尽的分类列表,把居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几乎所有物品的分属都列得明明白白。
德国:垃圾分类从小培养
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而合理的体系。通常情况下,每栋住宅楼都有3至4个垃圾箱,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不可回收垃圾、纸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的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电池、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
与垃圾分类相伴的就是德国统一、标准化的垃圾箱设计及其简洁清楚的标识,如德国各地投放玻璃的垃圾箱就被漆成白色、绿色和棕色,分别用于投放透明、绿色和棕色的玻璃瓶。又如,在投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上都有橙色标志;投放包装物的垃圾箱则为黄色。
今天的垃圾,将是明天的资源,垃圾分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是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的小事。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做好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
(部分图文资料整合南方日报、金羊网等)
【策划】L三次方
【整理】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