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园地】甲第开南粤 箕裘启后昆 ——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故里探访

清风肇庆
+ 订阅

“书屋倚麒麟”,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钟灵毓秀的麒麟山下孕育出了一位岭南奇才,他便是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莫宣卿自小好学:“赋读五经犹恨少,诗吟万卷未为多”,终于“唐大中间状元及第”(高中状元)。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据《封川县志》载: 莫宣卿是“封州文德乡长乐里蕨村人”。他自幼聪颖隽拔,人称神童。年少时“构书屋于麒麟山下,奋志读书”,12岁举茂才,后有幸得到被贬到封州的朝廷命官李宗闵的大力扶持,年仅17岁便文压群芳,获廷试第一(状元),初典翰林,起草机要诏诰。后以母老,具表陈情,获诏准赐台州别驾。在回乡接母赴任前夕,不幸染上瘴病,在故里病故。

莫宣卿生性谠直,为人孝顺严肃,卒后追认谥号为“孝肃”。莫宣卿著书颇丰,仅《全唐诗》十七册就收录了他三首诗(《书屋倚麒麟》、《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赋得水怀珠》),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莫宣卿的勤奋好学精神,推动了后世的学风,为岭南学子树立了榜样,引领着岭南学子奋发苦读、勇叩状元大门,后来在他的家乡封州(今封开)又相继出了七位进士,整个岭南共考得十八名状元(广东九个)。

莫宣卿的一生有四大建树。一是带动了当地的学风。莫宣卿出身寒微,深居于贫瘠的山区,却能克服条件局限的困境,仍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对当时南方士人读书的风气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为后人树立了读书的楷模;二是体察民情。他及第后,曾因广东大旱,百姓食不果腹,而乞准朝廷免除广东三年征粮;三是公道正派。莫宣卿登科及第后,入翰林授职,适逢牛李党争,莫拒不依附权贵,不侍党派,未服官政,慎独慎微,洁身自好,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却保住了清白的名节;四是孝悌为先。莫宣卿在京13年,始终不忘家中尚有年迈的母亲,便上奏陈情,获准赐官台州别驾,虽归省迎母,寻卒故里。但其闻达于上,又不忘事母以孝的精神,为后辈所推崇。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莫宣卿的诗是灵动的,寄托了他对家乡和故居的无限眷恋。莫宣卿故居(又称状元祠)座落在封开县河儿口境内,幽雅别致,“孝肃状元”祠初建于唐末,后于50年代末被毁,祠里的很多文物都被烧毁。1996年重建,占地面积1090平方米,座西北向东南,用现代砖木构筑,建筑风格仿效唐代时的原貌,“孝肃状元”石竖匾高悬门顶,此匾是遗存的皇帝手迹,与后座莫宣卿像的横匾内容一样,风格一样,是封开不可多得的古石匾。祠脊上有生动的浮雕“双龙戏葫芦”。殿堂像前是一方案台,摆设文房四宝,象征着状元当年的“勤耕苦读”。殿中的墙壁也有刻画了莫宣卿状元一生的壁画,以作后人纪念。

莫宣卿的成就推动了封开当地后世的学风,在状元故乡河儿口镇西村,这里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着状元文化,莫宣卿“勤耕苦读,立志成才”为核心的家规家训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河儿口镇中心小学更以“状元文化”打造特色教育的品牌,提出了“行行出状元,人人放光彩”的办学理念。目前,莫宣卿的后人已遍布全世界,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日莫宣卿的诞辰,其后辈都会从海内外奔赴封开西村祭祖,不少求学中的学子也会前来状元祠拜祭,希望以莫宣卿为榜样,通过自己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