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这个科】如何使医院岭南膏方变身“独家爆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有诀窍!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 订阅

专科建设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三名”) 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专科建设至今已有将近30年的建设历程。目前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脾胃病科、中医骨伤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心血管科、针灸科、急诊科、脑病专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是拥有国家重点专科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

临 床 药 学

1

专科概况

我院的药学部门于1964年在建院时设立,经过50多年不断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只有简单调剂功能的药房,发展成为集药品供应、制剂生产、临床药学、药学科研、药学教学为一体的药学专业部门。2012年3月,药学部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6月获得国家卫计委中医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为了在国内同行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为唐洪梅教授,药学部主任为蔡庆群、丘振文,学科团队组建合理,富有创新能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专科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2006年开设临床药学室,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在个体化制剂方面,2009年12月为患者开展岭南膏方制作服务,2015年开展协定膏方制作服务及丸剂、胶囊、合剂等多个制剂服务;在文化传承推广方面,2010年三名药师参加香港亚洲电视《多多益膳》的拍摄,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2011年3月,拍摄制作《中药的家庭煎煮方法》DVD,是我院第一张正式出版的音像制品;在人才培养方面,2005年开始招收中药学、药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生5名,培养硕士生18名,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8名,优秀毕业论文15篇,一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5年开展责任药师培养项目和中药鉴别人才培养项目,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能力走到了全国前列。基础药学服务工作不断增长:日均调配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5万剂,西成药处方8000多张,门诊代煎中药每年20万余剂。科研工作有特色有亮点:近年在国家及省市级医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文章7篇,主持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

目前重点专科工作团队为 唐洪梅、蔡庆群、丘振文、曾惠芳、黄月纯、孙亦群、王姿媛、薛秀清、梁文能、任结梅、招远明、熊  芬、张庆业、李得堂、陈木水、闫  雪、苏慕霞。

2

专科业务特色

1、医院中药制剂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行前列。

制剂中心发展成为面积5800多平方米,可生产20多种剂型,年制剂产值可达5000万元,现生产有110余种特色中药制剂,著名特色中药制剂有强肌健力胶囊、复方川贝枇杷止咳露、袁氏生脉成骨片、关节康片、加味双柏散、通痹系列等,用药选材地道,制作工艺精良,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每天都有大量患者慕名来我院求医求药我院拥有大量重点专科(专病)用药,疗效独特,为市面上不可替代的独家品种。我院许多特色制剂已成功开发为国药准字药品,例如“滋肾育胎丸”、“骨仙片”、“障眼明片”、“莲花片”、“鹤蟾片”、“通络生骨胶囊”、“前列安栓”等名优中成药的前身都为我院畅销的制剂品种。

2、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蓬勃发展。2016年12月成为国家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走到了全国前列,临床药学发展及推广工作良好,多个专业方向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参与全院疑难病例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

3、重视中药饮片鉴别人才传承培养,保障中药质量。2012年4月,建立中药饮片标本库,收集了480多种常用饮片和常见市场伪劣饮片的鉴别标本,是鉴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2015年开始创新强院工程中药鉴定人才传承与培养项目,培养药师成长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中药鉴定人才。

4、岭南膏方制作推陈出新,深受患者欢迎。于2009年制作出适合岭南地区的个体化四季膏方,具养生、治病之效,一年四季皆可选择使用。近几年推出了养生膏方、专科治病膏方共55种协定膏方,并试制出单剂量的块状膏方包装规格,扩大了适用人群,推动了岭南膏方业务的持续发展。

5、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中药制剂个体化服务。一直面向临床提供个体化中药制剂服务,2015年起我院将中药传统工艺的个体化制剂服务延伸至面向患者,为患者制作合剂、丸剂、胶囊等多个剂型,为我院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提供更个体化的药学支持。

6、中药饮片和传统煎药推出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15年我院在省内最先开展中药代煎药和中药饮片第三方公司配送服务的医院之一,该举措让患者不用二次返院来取代煎药,方便了患者。

3

专科荣誉

1.1983年   荣获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先进药房”荣誉称号。

2.1998年   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局颁发的“放心药房”荣誉称号。

3.2000年   成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4.2003年   广州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5.2003年   广东省抗击非典嘉奖集体。

6.2012年3月   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7.2013年6月   获得国家卫计委的中医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8.2014年5月   成为广东省药理学会药品再评价委员会主任委员

9.2015年  上报不良反应334例,在广州地区医院机构中并列第一名。

4

骨干专家简介

唐洪梅,女,主任中药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药临床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药品再评价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等课题18项,获发明专利1项,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各级科技进步奖5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

席萍, 女,资深退休专家,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曾任药剂科主任,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在药物制剂学和药理学方面研究较深,擅长中药制剂质控标准和制剂工艺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1部。

蔡庆群,女,药学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中药师,长年从事医院制剂生产和研发、岭南膏方研制、药事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药品GMP生产管理经验,主持开展研发和制定岭南膏方、个性化中药制剂等。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专业及中药药剂与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及参与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丘振文,男,药学部副主任,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医院制剂生产、研发和药事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岭南中药应用经验和带教经验。为2015级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2016级广东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课题两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一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基金一项,广东省药学会课题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在大众媒体发表科普文章60多篇,为中药文化推广做出较大贡献。担任学术职务有: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房自动化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惠芳,女,主任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员、医疗保障评审专家。从事中药学专业29年,擅长制剂工艺技术及质量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产品的开发。主持并参与省、市级以上各级课题23项,公开发表论文83篇,其中SCI论文通讯作者13篇;公开出版论著7部,其中主编1部,副主编1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5人已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已毕业的4名学生获得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就业方向为医院、学校和大型企业,层次较高。目前,为制剂中心制剂质量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制剂工艺质量监控,制剂饮片的验收把关,制剂品种再注册等工作。

黄月纯,女,主任中药师,中药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参与了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2项。长期从事中药质量标准与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新产品开发、中药化学成分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等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有关指纹图谱研究的科研项目,深入系统开展广藿香、阳春砂仁、广陈皮、广金钱草、石菖蒲等著名南药以及铁皮、霍山、齿瓣石斛等多种名贵石斛指纹图谱研究;开展中药汤剂指纹图谱研究,以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四物汤等为示范研究对象,探讨建立中药汤剂指纹图谱与物质基础研究关联的新途径。主持及参与了多项中药新药、中药保健品研发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优化石菖蒲有效成分配伍治疗老年痴呆的开发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葛根骨康宁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产业化研究》等。

孙亦群,女,主任中药师,主要从事药品检验工作,为广州市医药专业技术中级、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对于中药制剂的开发及药物的透皮吸收方面有一定研究。参与制剂室改建、制剂换证及制剂换证验收、制剂品种质量提高、制剂品种再注册等工作。主持省级、局级课题3项,主要参与5项,发表文章31篇,在科研、实习生带教、药检室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王姿媛,女,主任药师,执业药师,从事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工作25年。国家执业药师工作专家、广东省执业药师工作专家、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专家。目前主要从事临床用药咨询及膏方的调配管理、合理用药指导、临床医嘱的合理性规范性点评等工作。主持完成的课题包括省科技厅课题“尼莫地平固体自微乳化胶囊的设计与评价”、省卫生厅课题“尼莫地平固体自微乳化胶囊的研究”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九分散治疗痹症有效部位的研究”,另外参与课题4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