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至,北风起。每至深秋,潮阳区金灶镇芦塘村进入柿饼加工旺季,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从地面仰望,抑或是在屋顶平视,村子空阔处的一排排竹架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柿子,大地仿佛披上一层“黄金甲”。
“国庆黄金周一过,我们就开始忙活,每天忙个不停,削皮、杀菌、晒制、压平、包装,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这样。”芦塘村村民刘叔告诉记者。
进入加工旺季,刘叔每天都要起个大早,迎接“远道而来”的柿子。每天清早,一车一车的柿子源源不断地运送至芦塘市场前,他要去选购出优质的柿子。刘叔说,芦塘村本地不产柿子,柿子都是从广西、福建运送过来的。
“福建产的生柿个头比较小,需要约半个月时间进行加工;广西产的生柿个头较大,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刘叔告诉记者,本地人又将柿饼称之为“柿钱”,大约从明末清初起,芦塘村就有加工柿饼的传统工艺,一直至今,柿饼加工销售的生意越来越旺,远近闻名,一度远销海内外。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子的许多空阔处盖起了楼房,以前许多靠柿钱加工销售的村民也做起了其他生意,因此,现在很难见到十年前一派忙碌的景象。刘叔称,当时是柿饼加工的“黄金时期”,柿饼比这个时候还大还甜,“味道至今难忘!”
那么,柿饼加工比较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刘叔说,“充足的阳光”和“干燥的北风”两种自然因素至关重要。如果遇到下雨天呢?原来,凡是遇到风云突变,刘叔马上将准备在柿饼旁的塑料薄膜盖住,确保柿饼不受潮,天晴时再收掉,让柿饼重见天日,享受阳光的滋润。
在柿饼包装区,记者注意到,小林正不紧不慢地对柿饼进行称量、打包。原来,随着近几年来电商的快速发展,年轻的小林也嗅到了外地潮人对自家土特产的需求,于是,小林做起了电商销售,让柿饼搭上电商的快车,让在外拼搏的潮汕人通过网络下单就能享受到美味的柿饼。除了柿饼,小林还销售乌榄、玻璃油甘、杨梅和香蕉等农产品。
可以说,芦塘村柿饼远销海内外是金灶镇不断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缩影。近年来,通过创新发展,不断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金灶镇已形成春有香蕉、桑葚,夏有杨梅、火龙果,秋有柿饼、油甘,冬有橄榄、生柑,四季花果飘香的水果种植格局,成为潮阳区的特色农业镇,更是粤东地区特色水果的产地和重要集散地。
文/图:全媒体记者 张伟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