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珊在为顾客“挽面”。 本报记者 杨燕芳 摄
本报记者 杨燕芳
“挽面”,一种流传于潮汕民间的传统修容手艺,过去曾盛极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容技法日趋先进,“挽面”一度无人问津,近两年它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不少归国华侨和年轻顾客前往回味、尝鲜,享受这种传统的美容方式。
从市区南春路往枫春路方向前行,在南春路社区居委会附近,有一间挂着“挽面 预约上门”木牌的小店,年近六旬的肖玉珊经常坐在小板凳上为客人挽面。而这已经是她从事这门行当的第17个年头了。
一套棉线、一把眉夹、一盒水粉、一套手指护套,还有一盒大众牌雪花膏,这就是肖玉珊挽面的主要装备了。肖玉珊与客人各自坐在小板凳上,她先把客人的头发束起来,修整眉形,把发缘处修圆,“去除掉一些较长的毛发,待会挽面不会太痛。”之后再往客人脸上抹上一层水粉,挽面便正式开始了。
肖玉珊用牙齿咬住棉线的一头,手将线挽出一个三角区域,左手食指和拇指扣住三角的两端,右手则扯住棉线的另一头,两手一拉一扯、一张一弛,上下左右交叉开始绞动,汗毛便和水粉一起掉落。看着客人的脸逐渐变得光滑、白皙,肖玉珊很开心。“我虽然是个急性子,但是在挽面上我非常‘功夫’,不只是脸,耳朵脖子我都会帮人弄得干干净净,耳鬓也会修齐整,一定要让客人满意地离开。”肖玉珊说。
而记者在现场观摩肖玉珊挽面时也发现,别人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挽面”,在肖玉珊这,可能要花费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以脸颊为例,肖玉珊起码要绞四遍以上,反复绞动,直至她觉得干净为止。因此,一天下来她最多也只能接三四个客人。“大家总是叫我挽快点,但是我没法快,挽面就得这么仔细,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挽干净。”
为了能让更多人体验这种美容方式,肖玉珊由衷地希望,“客人如果预约了最好还是按照预约时间来,不然要等很久;没有预约的客人则不要太晚来,光线太暗看不清楚,也弄不干净。”
挽面后,人显得特别精神,皮肤看起来光滑、白皙。“比起刮,挽面不仅能延缓汗毛再生,还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使皮肤更加细致。”肖玉珊笑着说,现在来找她挽面的有不少是年轻顾客。“除了女生,还有男生呢!说来挽面后痘痘都少了!”
今年20岁的丁小姐便是一名做挽面的爱好者,一般一个月便去一次。“一开始有人和我说挽面毛孔会变粗大,我挽了这么多次反而觉得自己变白变漂亮了。为了漂亮,挽面时的一点点疼都不觉得有什么了。我还叫了朋友一起来试试,她们也觉得这种修容方式实用又实惠。”
虽然现在生意比起以前好了一些,但肖玉珊坦言,“做挽面这门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传承的年轻人也不多。”她感叹,挽面是门手艺活,挽一次一两个小时才20元,还经常割伤手,一天下来肩膀和脖颈也特别酸痛,但她始终舍不得放弃这门手艺。“挽面十几年了,老顾客很多,还有归国华侨专门跑来让我帮她挽面。我会一直开下去的,直到我做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