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割禾大丰收啦/金黄金黄堆满仓/风调雨顺天公佑啦/除了祸患杀害虫/男女老少乐呵呵/预祝来年又丰收……”这是秋收后的一个晚上,在化州播阳泉埇村的晒谷场上,古朴粗犷、原始的图腾舞蹈引起观众阵阵喝彩,掌声给了舞者全雄武无限动力。全雄武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州禾楼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省级非遗项目化州禾楼舞代表性传承人全雄武
播阳全氏家族的传家宝
今年63岁的全雄武出生于化州播阳镇西中坡泉埇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雄武从小就喜欢唱唱跳跳,加上他有一副特殊的嗓音,村里人都爱听他唱歌。初中毕业后,他本想去拜师学音乐,但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他无缘到更高的音乐学堂深造,更请不起大师指点,所以他下决心传承祖辈的传家宝——禾楼舞。
禾楼舞
禾楼舞在化州播阳等地流传已久,后因各种原因曾一度凋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化州县文化馆曾三次派文艺专员到那务、播扬搜集整理资料。1986年5月,化州文化局组队参加茂名市首届民间民俗文艺汇演,禾楼舞获挖掘整理奖和演出奖。2006年10月份,化州文化局再次将禾楼舞重新挖掘整理,编成舞台艺术参加茂名市特色文化活动月开幕式演出,同年11月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2007年,禾楼舞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禾楼舞第五代传人全雄武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州禾楼舞代表性传承人。
民族舞蹈中遗留的“活化石”
据了解,禾楼舞是民间傩舞中的一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舞蹈中遗留的“活化石”。是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衍生出来的,这些民族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荆蛮或者蛮夷,至周代则有越、扬越、南越等称谓。古代越人先民多居于山川深林丛竹之中。《汉书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 直到明朝,当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叶淤积,河水充满了瘴气,误饮者会中毒。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祈求神灵,而部落族长在充当统治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了巫的角色。经过时间洗礼,演变成一种有秩序有乐韵,以及规定服饰的祈祷式歌舞,这就是禾楼舞。可以说它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
跳禾楼道具
现在跳的禾楼舞,已渐渐脱去求神的色彩,而以健康的娱乐形式出现;以前一般是秋收庆祝丰收而舞,现在更多是民俗表演。
学习十多年才独自表演
全雄武的公祖全道兴、爷爷全道真、父亲全道权都会唱会跳,是禾楼舞的传人。全雄武自幼耳闻目睹,受到这种舞蹈的熏陶,也跟着蹦蹦跳跳,但真正出去表演,他认真学习了十年以上。全雄武说,禾楼舞看似简单,但无论是跳或唱都有规定的形式,一招一式都很讲究。白天干农活,晚上他就跟着父亲学跳禾楼舞,还要学唱曲。全雄武的爷爷留有一本《禾楼舞歌集》,学该舞者必须会唱里面的歌,并且熟记心头,能随时随地唱出来。
禾楼舞
一直学到20多岁,全雄武才独自出去表演,年例期间,各村庄都请他去演出,此外就是立秋水稻丰收后,各村庄也请他演出。秋收后搭一个禾楼,全雄武头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裤,头戴小竹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在楼边边跳边唱,唱词为禾楼调。整套歌舞共十三节,分别为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调旗、调花、梳妆、调遮(伞)、送神、上楼台、调雨、倒禾楼。舞者要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边摆身踏足,边唱禾楼调:“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禾楼调整齐压韵,易于记诵,表达出农民心中良好的愿望。
希望禾楼舞代代相传
作为农民,全雄武基本都是在家干农活,农闲时,他除了外出表演,就是在家里和妻子儿女自跳自唱,因为禾楼舞可以一个人跳,也可多人跳。这就是全雄武的农家生活,他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优越的声音条件和深厚的民间舞蹈素养,锁不住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全雄武说,干农活时在由间地头有时他也唱,他说:“会跳禾楼舞的人并不多,能娴熟地又跳又唱的更少,禾楼舞是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会跳禾楼舞是一种自豪,它不但能鼓舞人们积极进取,更能鼓舞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雄武说,虽然他是一个农民,但通过学习,他懂得禾楼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台上的独唱、对唱和独有风味的本地白话,都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禾楼舞,不仅舞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还舞出了劳动人民乐观主义精神风貌,以及每个人心中向往幸福和谐生活的那份美好愿景,是民间艺术熠熠生辉的一朵奇葩。
现在,全雄武不但让儿子跟他学艺,他的孙子也在跟着学,希望禾楼舞就这样代代相传下去,在广袤的田野上绽放出恒久魅力。
策划:吴小英
图/文:茂名晚报记者 车杰蓉 实习生 李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