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成就岭南名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才培养成效侧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 订阅

传承创新,成就岭南名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才培养成效侧记

2017-11-15  中国中医药报8版

丘惠燕 方宁 黄可儿 方熙茹 王燕 张秋霞

该院102岁的全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左)与第三批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共话中医人才培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4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

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医院名医辈出,拥有以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第三批“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和岭南名医,包括18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35位广东省名中医、40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在当代名医们的传帮带下,继往开来,不断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储备新的中医药杰出人才。

近年,医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把人才队伍的建设、稳定、发展放在医院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启动“创新强院”人才工程,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加强组织、经费和制度保障,人才管理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成就岭南名医,取得较好的成效。

1

名医摇篮、大师平台、百姓医院

102岁的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行医80余载,活人无数,是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泰斗与标杆。“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是该院早期培养的中医名家,作为岭南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倡导“带瘤生存”理念,在业内声名远播。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教授,被人们称为妇科圣手、送子观音。

医院学科门类齐全、专科特色明显,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一)岭南内科,独树一帜

国医大师邓铁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大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中医教育大家,从教50年,是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被广东教育系统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邓老自己概括其中医药人才培养观: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大方向。

在邓老的引领下,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学科带头人冼绍祥教授,学科后备带头人刘凤斌教授,实验室主任黄可儿教授,学科秘书杨晓军教授、杨忠奇教授。学科带头人冼绍祥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专科负责人,是国务院和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执行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学科现有主要成员2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35人,博士后2人;有2个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珠江学者1名,曾特聘钟南山院士、吴以岭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2013年学科特聘了中山大学药理学院刘培庆院长教授、沈晓燕教授指导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工作,先后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性中医人才。

(二) 带瘤生存,理念领先

肿瘤中心创立于198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医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之一。现任中心主任为林丽珠教授。中心拥有周岱翰教授、林丽珠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2017年被选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集体,全国“人文爱心科室”。周岱翰教授被评为国医大师,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中医”“全国最美中医”“十九大党代表”。本专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及肝癌协作分组组长单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点、博士点,中医、中西医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药品临床试验(GCP)基地。中心现由4个病区、1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室组成,拥有病床189张,正高10人,副高9人,每年收治病人数6万余人次,为广东省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等8个国家级及省级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为南方中医肿瘤联盟主席单位。中心医疗、科研基础雄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行业的前三甲,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技术与服务一流的中医、中西医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是行业内公认的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龙头单位。

肿瘤中心至今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师带徒等200余人,培养国家级学术继承人3名,省、市级继承人4名,院级学术继承人5名。成功举办15期全国中医肿瘤学高研班,为省内外、特别是基层单位培养肿瘤专业技术骨干200余人。中心先后荣获(原)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岭南妇科,源远流长

医院中医妇科学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个博士授权点。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创建,罗元恺是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是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影响深远。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指导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研发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欧阳惠卿教授在罗元恺指导下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1993年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为中医妇科学第二代学科带头人。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原)卫生部“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并获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作为博导,指导罗颂平等一批优秀博士;作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培养学术继承人许丽绵、李坤寅。2017年获首批“全国名中医”称号。罗颂平教授出身于岭南中医世家,师承罗元恺、欧阳惠卿教授,集家传、师承、研究生教育与出国留学的综合优势,为中医妇科学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是广东省名中医,第一位中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主编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指导朱玲、赵颖、郜洁等优秀博士,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四)岭南骨科,饮誉全国

中医骨伤科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医教研基地之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博士点,中医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新药临床试验骨科专业研究基地(GCP骨科基地),全国中医骨伤科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

专科下设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创伤、脊柱、关节、运动损伤康复专科,形成5个稳定而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股骨头坏死、骨与关节损伤、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相关性脊柱疾病、骨伤科康复。现任骨伤中心主任为黄枫教授,中心拥有何伟教授、樊粤光教授、黄枫教授、梁德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

其中关节专科是以股骨头坏死疾病为主的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专科,由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袁浩教授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骨蚀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个临床路径牵头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首批广东省中医名科,广东省关节外科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护理优秀科室。袁浩教授带领团队创立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方法及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保髋治疗体系,形成了“围塌陷期”等新方法和新理念,收治量稳居全国第一,并完成了专科新药“通络生骨胶囊”的开发,在国内外有较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已成为医院品牌。“袁氏生脉成骨片”“关节康”“补气通络胶囊”“理伤消肿口服液”等20余种自主研发专科用药提升了骨科专科中医疗效。中心规模壮大、综合实力强,是集岭南特色、一流技术服务于一身的中医骨伤科综合诊疗中心。

2

立足培养,注重引进

医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培养,注重引进,通过构建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并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形成了青年后备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领军人才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

医院自1991年开始开展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目前已建立各级名医工作室31个,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8个(是广东省拥有国家名医工作室最多的单位之一),广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7个,院级岭南名医工作室4个,先后拥有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继承指导老师26名,首批、第二批广东省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40名,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籍借名医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和各级中医药师承项目的实施推进,通过经典研修、跟师学习、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整理总结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收集并整理名医大家的书稿、处方手记、丹青墨宝,在此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纵深挖掘整理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或优势病种,形成临床诊疗规范或出版学术专著等,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和临床学科接班人,并师徒传承形成学术传承团队,进一步推动医院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和创新工作。

(二)加强优秀中青年骨干选拔培养

2012年起,医院实施“杏林人才计划”,制定了《杏林英才计划与实施方案》《杏林传承计划与实施方案》《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设立杏林人才培养专家库等系列配套实施方案和措施,先后遴选了两批40名中青年骨干重点培养。2015年,医院全面实施“创新强院”人才工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如实施中青年人才出国留学计划、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中药鉴定人才传承与培养计划、医院骨干人才短期外培计划等。鼓励中青年骨干国内外访学进修,近3年医院共选派106名专业技术骨干到全国行业内先进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制定了《医院资助中青年人才出国留学项目管理办法》,统筹国家、省市和校院各级留学项目,每年选派10~15名中青年骨干赴国(境)外留学,并大幅提升国内外留学进修人员待遇补贴。其次,积极选送中青年教师参加高等学校国内访学计划选拔或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赴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或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

医院定期开展“杰出中青年医学人才”评选活动,旨在搭建优秀中青年人才发展平台,发掘一批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人才,使他们能脱颖而出,并且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和帮助,在全院营造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培育

自1996年,医院建立起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于2001年正式走入正轨,至今已培养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692人。2014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6年接受中国医师协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并获高度评价。

200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药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首个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中医专科医师,至今已培养了163名中医专科医师,大部分培训学员结业留院工作并成为专科骨干力量。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先行先试单位,医院深入探索、不断完善,面向全国招生,培养目标明确,建立完善培训考核与管理制度及衔接办法,以及中医专科培训医师结业考核与选留用机制,将科研业绩与是否留院相挂钩,为学科专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四)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医院实施“创新强院”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积极创新引才方式,灵活运用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2015年,医院获批组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2月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依托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推进,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整合各重点学科资源,打造岭南医学研究平台,分层次引进人才,采取年薪制,提供个性化待遇及配套方案,明确岗位职责及绩效考核办法,先后全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杏林杰出学者”1名、“杏林青年学者”3名,柔性引进海外知名专家教授10余名。医院专科建设着力提高疑难危急重症诊治能力,人才梯队提出“中医靠培养、西医靠引进”的思路,强化工作条件与支持力度,重点加强急需、紧缺、新开专业的人才引进,近3年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20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各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对医院的医、教、研工作和学科专科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辐射带动作用。

3

创新机制,面向未来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主干系部之一,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模式,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使学院实现规模办学、质量立院,在教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多层次多专业多班种的办学格局。2002年、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为大学两次获优秀成绩做出了贡献;2012年12月,学校接受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医院精心组织、积极准备,最终被认定中医学办学标准全部达标,中医学专业以出色成绩通过认证。

目前,学院共管理本科以上教育层次的学生3900多人,共开设中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九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影像学4个本科专业,每年承担课堂教学超过1.2万多学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最多的临床医学院。

学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了“重经典,重实践,重特色,重创新”的办学理念。1984年,学院根据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三门经典课程建立相应的病区,把古典医著的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将临床实践体会渗透到经典教学中,首创了经典回归临床,教、医、研同步发展的模式,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实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构建了“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相关国家重点学科、专科进行后期方向分化改革,设立了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肿瘤学、中医临床经典、中医五官科学6个后期分化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全面素质、扎实基础;创新教育,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第六届、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依托中医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的平台,经过5年的摸索与总结完善,学院在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办学基础上融合国医大师邓铁涛多年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理念,于2015年将中医学专业实验班更名为“铁涛班”,以“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善传承,求创新”为核心目标,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努力培养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在国医大师周岱翰倡导下,学院制定实施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院所有本科专业,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遴选,在不改变其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叠加式培养,主要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经典理论的强化,为中医卓越人才培养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通过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医院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连续多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竞赛硕果累累,如2015年获全国首届《黄帝内经》知识竞赛二等奖、2016年全国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团体一等奖以及4个单项奖等。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着力传承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医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有效开发、合理使用、科学管理好人力资源,使医院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培育出一代代岭南名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