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打造
权威、高端、实用的健康资讯与服务平台
明天,也就是11月14日
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昨天晚上7点-9点
小蛮腰也为糖尿病日亮起了蓝光
你看到了吗?
如今得糖尿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中国人里10个就有1个
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
你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影响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
有的是基因不好,天生就会得糖尿病
有的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
女性绝经后更容易得糖尿病,
女性怀孕也更容易得糖尿病,
以前过惯了穷日子现在生活好了
也更容易得糖尿病!
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帮请来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李焱和徐明彤来为大家解惑。
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李焱介绍,糖尿病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体内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正常代谢的需求。
其中,一型糖尿病患者很悲惨,因为他们患病基本上是“天注定”的。主要是因为自身免疫缺陷,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吃进去的东西不能被机体利用,全从小便里排出去了。
这类患者基本上都很瘦,很少有胖的,一生都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二型糖尿病则属于自己“作死”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摄入的能量过多,超过了机体的需求。机体不想让更多的葡萄糖进入体内,因此血液里的葡萄糖就升高了。70-80%的二型糖尿病病人都是超重或肥胖。
那么,靠饿能控制血糖吗?
李焱介绍,上个世纪20年代,胰岛素发明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很少活过20岁。当时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饿。
但其实饿并不能解决问题,少吃会越来越瘦,虽然血糖正常了,但抵抗力、体力精神也不好。
李焱强调,虽然2型糖尿病要少吃,但也要注意,不能靠饿来控制血糖,而是需要根据机体机能需要,维持均衡营养,不然搞得自己越来越瘦,体力越来越差。
究竟怎样保持饮食均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徐明彤表示,首先是总热量的控制,其次是定时定量。
此外,饮食结构也很重要:粮食功能占百分之五十,脂肪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也要保证蛋白的摄入。
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患病率在10%左右,并不是全球第一,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世界第一位。
肥胖超重以BMI来算,欧美人平均的BMI比中国人高多了,但糖尿病患病率却并没有明显升高,这是为什么呢?
李焱解释,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外人高马大,四肢粗壮,而中国人虽然总体体重不高,但长肉都长在了肚子上,属于腹型肥胖,腹部脂肪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说起来也是很心酸。大家都知道,老外尤其是欧美人,吃得比中国人多多了,为什么他们没那么容易得糖尿病?按照他们的食量,中国人早就超重然后糖尿病了!
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节俭基因”在搞鬼!
穷过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节俭基因理论显示, 穷过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穷人变土豪就很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从小到大营养状况都比较好,反而不会容易得糖尿病,因为机体长期习惯了这种营养状态。”李焱说。
他表示,在胎儿及新生儿期间,如果缺乏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整个机体会优先考虑影响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大脑、心脏,而胰腺的代偿能力很强,很能适应低营养状态。
但随着生活水平明显增高,营养物质摄入明显增多,原来适应贫穷苦日子的胰腺,就承受不了如今丰富的物质和营养,过多饮食的负担,使得β细胞功能不能够满足机体的需求,此时二型糖尿病就发生了。
李焱表示,节俭基因理论有着一定的道理。美国哈佛大学做的一项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曾经做过的研究都显示,出生时体重过低的人或过高的人,都更容易患糖尿病。
“胎儿或新生儿时期,能量缺乏之后,造成胰腺功能受损,成年之后的摄入超过了胰腺可能承担的负荷,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患上二型糖尿病。”
因此,小时候穷过的人要保持原来的节俭的习惯,不能因为生活水平好了就暴饮暴食,想要补偿以前的损失。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没几个糖尿病病人,最近几年哗地增加了,而这部分患者恰恰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
另一个数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能量摄入约2500卡左右,全球倒数第二,仅次于非洲;到2008年是3200热卡,变成了全球第二。上世纪80年代的患病率0.8%,现在增长到了10%!
糖尿病对女性更不友好
相比男性,糖尿病对女性更不友好。
女性糖尿病绝经前与男性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绝经后,妇女血糖异常发生率升高,因为内分泌环境发生变化。
很多女性绝经后,体重就增加了,而体重增加就是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妊娠期,不少女性也会出现糖耐量异常,患上妊娠糖尿病。
李焱表示,虽然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不明,但目前的研究显示,这与内分泌改变有很重要的关系。
妊娠期分泌的一些激素拮抗了胰岛素,减少了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出现这种胰岛素抵抗后,而胰腺上的β细胞不能适应这种胰岛素抵抗,就出现了二型糖尿病。这在本质上与肥胖超重的人出现糖尿病是一样的。
此外,糖尿病还会让女人失去生育的机会。除了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外,肥胖、超重、得糖尿病的人群本身不容易怀孕。
但男性糖尿病患者,除非很胖导致了生殖无能,一般男性糖尿病对受孕的影响不大。
李焱建议,怀孕之前就要注意管理体重,不宜太胖,孕期也可以适当运动,散步就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本身就有糖尿病且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徐明彤表示,一定要做好生育计划。备孕时,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还要检查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对于一些控制血糖、血压的药物,是停药还是调整药量,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做出选择。
值班帮帮:李秀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