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顾易
编者按
曾国藩曾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古往今来成大业者,有修为之人,都懂得“勤”的重要性。“勤”,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勤”,学习为官从政者必念的“勤”字经。
勤:尽心尽力,天道酬勤
历史故事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是光亮照不到他家,他就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引来邻家的光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认识字,但因家中富有,收藏了很多书,所以匡衡就去他们家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为什么,匡衡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求报酬,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道你答应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便答应了。就这样匡衡得到了读更多书的机会,长大后他成了西汉的大文学家。后来人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家贫却依然坚持读书刻苦勤奋的人。
“勤”,会意兼形声字。
金文。从堇,从力,表示艰苦用力之意。堇声。
篆文。承接金文字形。
《说文解字》:“勤,劳也。从力,堇声。”本义为劳累,辛苦。
“勤”的本义是指劳累,辛苦,其引申义指尽心尽力地做,努力不懈怠,例如“业精于勤”“勤勉”“勤能补拙”;“勤”亦表示次数多、经常,例如“勤问”“勤来勤往”;表劳苦的事,泛指工作,例如“勤务”“外勤”;表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劳动工作,例如“出勤”“考勤”;表忙于,致力于,例如“勤兵”“勤属”。带“勤”字的成语大都表示努力,尽心尽力的意思,如“民生在勤”表示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克俭克勤”意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勤勤恳恳”形容对人对事诚恳、热情,亦指工作勤奋,一丝不苟;“勤学好问”形容勤奋学习,不懂就问,比喻善于学习;“业精于勤”形容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勤能补拙”表示勤奋能够弥补自身不足;“勤学苦练”形容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勤,劳也。”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勤政爱民的为官者都是百姓称赞的对象,是众人学习的榜样。曾国藩曾经说过:“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勤”,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勤政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所谓“天道酬勤”,只有勤奋务实,勤学善思,勤下基层,把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谋发展。
勤奋的本质是以苦为乐
“勤”,从力,表示艰苦用力之意,引申为努力,不懈怠之意。俗语说:“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如果没有艰苦的付出,就结不出甜美的果实。勤奋的人舍得用心力、智力和体力,虽然很辛劳,但以甘为乐,心甘情愿。勤奋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在困境前不妥协,不放弃,真正做到有担当有气魄。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历代为官者,欲治天下,惟得民心;欲流芳百世,惟赢得百姓有口皆碑。为官一任,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及一方,百姓心中最有数。刘墉就是一位最受百姓称赞的“勤政为民”的好官。乾隆年间,治理黄河一直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有一年,黄河又在张秋镇一带决口了,乾隆决定让刘墉前去巡视,督促当地官府治理黄河水患。刘墉到了河南后,立即和河南御史官员一同了解黄河水患情况。刘墉查清情况之后,拿出了三条治理方案。首先是疏浚,将原黄河入淮河的故道,或因淤泥积高不能泄水处,或因江身狭隘难容地段,看实际情况加以疏浚,命黄河水正流归道,就可以使下流无崩溃之忧,北岸无冲决之患了。再一个就是扼塞。东南的黄河故道疏浚后,水势自然会减弱。然后在西北方向,根据其水势情况,将黄陵岗一带损坏的旧堤一一补筑无遗。这就能使黄河水向东南方转动,迫使其沿故道由淮入海。这样张秋镇就不会有水患,而运河边就可以确保安全了。第三就是请求朝廷在归德建立一个办事处所,专门负责治理黄河事宜,使其有专人负责。此后,他就带着当地官员及百姓开始了艰苦的治河工程。到了这年的十二月,终于将张秋镇的黄河口堵住了。其间的风风雨雨,辛苦备尝,不必详述。
刘墉勤政为民,与民融为一体,与民同乐共进,与民互敬互爱。他的“官为民着想,社稷才会安定;官为民着想,百姓才会奋进”的论断对于当前的执政者来说,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为政者必须既“廉”又“勤”。廉而不勤,“暗昧不明,优柔不断,知不足以剔弊,力不足以惩奸,彼虽不贪,有过知之吸民膏者,与其贪苦酷无异。”古往今来成大业者,有修为之人,都懂得“勤”的重要性。因此,为官从政者,需牢念好“勤”字经。
勤劳源于用心
“懃”是“勤”的繁体字,从心,从勤会意,表用心努力去做之意。为官者勤奋地工作,源于有一颗为民之心。正是抱着一颗为民分忧、为民解愁的心,才会不嫌琐事麻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于谦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明宣德五年,于谦得到朝廷的破格提拔,做了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在当时,这两个省份是灾情最为严重的两个地方。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旱情不断;河南地处黄河腹地,水情不断。两省水旱两重天,一年之内,天灾不断,于谦的巡抚生涯,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上任后,于谦设立了多处尚义仓(捐资输谷的贮藏处所)、平准仓(丰年贱价买进,遇到凶年照昔日贱价平粜的仓库),鼓励富人们捐资输粟,救助灾民。他亲自审理民间积案,并允许百姓直接到巡抚衙门告状。还设立了“惠民药局”,救治各地患病的百姓……老百姓叫他于青天、于龙图,称他为明代的包拯包青天。在封建时代,臣子都以君王为天,而于谦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位不注重钱财,将自己奉献给百姓的好官。他所坚持的义不是小义而是大义,他所忠诚的不是君主而是百姓和国家。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在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答应瓦刺任何条件,使得瓦剌也先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他还带兵镇守京城,稳定了当时局势,收复了关内大片失地,为国家和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百姓爱戴与敬重。
即使在朝政动乱年代,于谦也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为国尽忠。在他受到诬陷时,受过他恩惠的百姓纷纷为他请命,而他也为百姓尽心尽力争取权益,成为后世人为官的好榜样。勤学以追求完善为目标。
勤勉以清心为基
“勤”“清”谐音,《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貎。从水,青声。”本义是指水澄清纯净透明,无杂质,因而引申为人品德高尚,行事公正廉洁。心思澄明清透,是为官者踏实勤勉的思想基础。
一个勤奋好学上进的人,其道德品格也一定是清正高尚的。因为他们踏踏实实做事、勤奋上进,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太多杂念,心思也一定澄明清透。
历史故事
(向上滑动阅读)
苏轼为官戒奢崇俭,清廉自持,每到一地,都留下了清廉、勤政、爱民的美名,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颂。他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无论是在升官,还是遭降职贬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尤其是在降职贬官时,他也能做到随遇而安。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苏轼便开荒种田,以解决全家的吃饭问题。时间一长,苏轼就像乡间老农一样,又黑又瘦。寄情于劳作和诗词的苏轼,为这块地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因此苏轼又被后人敬称为“苏东坡”。后来,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解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苏轼之所以生前受到百姓爱戴,死后受到人民纪念,究其原因在于他为官清廉、吏治风清,在于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他怀有强国富民的宏伟抱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他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
官 箴
恃才敢作或以权术驭人者,有得亦不能无失。惟勤慎供职,事上接下,圆和坦白,不矜才炫能,方是颠扑不破。
——清•万维翰《幕学举要》
【译文】
仗恃自己的才能肆意妄为,或者以权术驾驭他人的人,有得也常常有失。只有勤恳谨慎,忠于职守,对上对下都能做到圆和坦白,不矜持才能,不炫耀本领的人,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沉着稳定。
【解读】
一位优秀的官员,是能够忠于职守,做事勤恳谨慎的人。这样的人自己工作充满激情,勤奋地工作,而且不仅能最大可能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政府办事效率达到最高,得到人民的满意与信任。相反,凡是那些为了炫耀自己才能与政绩而大搞面子工程,过分重视外表而忽略内在修养的人,必然会失去民心,有威无信。为官者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获得别人的敬重与服从;只有勤恳敬业,才能做到一丝不苟,在大风大浪面前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清正廉洁,低调处世,才经得起权力的诱惑,“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
字说为官
第1期:如何当一个好官?说文解字为官之道,从“官”字说起
第2期:今天的官员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第3期:官德究竟是什么?
第4期:这样的人才提拔比较快
第5期:做到这点,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6期:做人做事做官大智慧,离不开这个字
第7期:领导者的成功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第8期:为官的最高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第9期:要升官就要做好这个事
第10期:怎样才能不为私心利欲所惑?
第11期:为官者如何走得稳、行得远、飞得高?
第12期:为官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第13期:为人为官的根基竟然是这个
第14期:处世之道、为政之根,究竟什么最重要?
第15期:官员们的“交际圈”究竟长什么样
第16期:这个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第17期:为官注重这个字,才不会走歪路、做错事
第18期:树立威望?从这4点下手
第19期:这样为官,才能深受百姓爱戴
第20期:如何才能找到共进退的“左右手”?
第21期:为官者,仅仅能干是远远不够的
第22期:为官者如何识人有术?记住这3点就够了
第23期:“鍚荼壸”怎么读?能不能当官,一试便知
第24期:君若为官,请记下这4条“铁律”,戳心......
第25期:想为官从政?这个能力必须要有
第26期:为官择人丨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选择
第27期:怎样用“零成本”激励“赏”出好下属
第28期:怎样赏罚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第29期:宰相“肚里”是如何“撑船”的?
第30期:对待权力,什么样的人可堪当大任
第31期:一字看懂为官应有的心态、原则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