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红色”让石塘古村焕发美丽新生态

韶关日报

石塘古村,坐落在距离世界遗产丹霞山20多公里处的一个美丽小盆地中。在稻浪金黄的深秋,记者一行来到这个美丽的石塘古村寻古探幽,感受她的古韵新貌。 

峥嵘岁月:坚守“红色堡垒”9个月 

悠远静谧的小巷、古色古香的建筑、精美的雕刻纹饰……走进石塘古村,浓浓古意扑面袭来。安详如许的她,在80多年前,却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双峰保卫战。 

“双峰寨是石塘古村内的最大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了防范土匪抢掠,它墙体十分坚固”。石塘古村景区解说员李淑飞向记者一行介绍,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在此办公,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与国民党正规军反动派斗争的“红色堡垒”。 

据史料记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石塘农会组织群众把大批粮食、煤等物资集中在双峰寨中,并开展练兵放哨,做好持久斗争准备。1928年3月,广东农民自卫军第八独立团第四营带领当地群众共700多人,在这里坚守了9个月,抵挡了一次又一次敌人的进攻。但最终因弹尽粮绝,绝水缺药,被迫突围。最终只有30多人安全突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古村。 

“双峰寨的光荣革命战斗史,当时被广东省委誉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之一’。”虽然已讲解过无数遍,但每次回顾这段历史,李淑飞依然心潮澎湃。 

双峰保卫战在粤北农运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2000年7月1日,被省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国务院把双峰寨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来此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精神洗礼。 

古为今用:保护与开发有机融合 

记者登上双峰寨楼顶居高眺望,整个石塘古村尽收眼底,只见青砖青瓦的古宅民居,墙檐连亘、翘角峥嵘、屋盖连云。经历了640多个春秋的古村,显得那么的古朴与凝重。 

随着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石塘古村,感受红色文化的印记。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当地政府把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对石塘古村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对古村历史水系进行改造整治,培育开发古村历史文化产业。 

“石塘古村保护与开发的预计总投资15000万元。首期主要开发石塘古村核心保护区双峰寨、贻德堂、三角街、古村堆花酒坊等景点。”该镇党委宣传委员何梅娣介绍,石塘古村自2011年向游人开放以来,先后完成了景区规划、双峰寨护城河清淤、双峰寨三期维修等,逐步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石塘古村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到此游览的游客人数也逐年增加。 

为了让石塘古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自去年开始,石塘古村连续举办了两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初步品尝到了“古村+旅游+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甜头。今年国庆中秋期间,该镇在双峰寨前广场举办了为期7天的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逾万群众游览参观,旅游业作为石塘镇主导产业的作用已初步展现。 

特色产业:“以酒为媒”花开更香 

记者在采访中,总有一股酒香似有似无从巷子深处飘来,弥漫鼻尖。“这就是村里酿的堆花米酒,被列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家里也酿。”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淑飞自豪地告诉记者,石塘堆花米酒采用当地优质的地下水源、自制酒饼以及传统工艺纯手工酿制而成,集色清、气香、味醇、质好于一身。而堆花米酒的名字,则来自于南宋名相文天祥所赞之言:“店家酿得如此好烧酒,真是香气扑鼻,层层堆花。” 

李淑飞一边讲述,一边引着记者一行来梨树下堆花酒坊。脚步越走越近,酒香越来越浓。酒坊的主人李振祥酿酒有30多年了,此时正在灶台前忙碌着,见有人来参观,热情地招呼大家喝茶吃小点。他告诉记者,家里自祖父开始经营酒坊。“祖辈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下。”在李振祥的精心培养下,如今女儿李子连也“另起炉灶”开了一家酒坊。 

一直以来,李振祥的酒坊都是自酿自销。一年出品约1.5万公斤,毛收入有30多万元。除去成本、人工,净收入10多万元。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这几年外地游客多,销路根本不用愁。”李振祥告诉记者,仅在今年国庆黄金周,进账就超过1万元。而且,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他还经营起了家庭客栈,为他带来了额外的一笔收入。荷包鼓了,脸上笑容更灿烂了。像李振祥一样,石塘古村里存留的堆花米酒传统酿酒坊还有28家。 

此外,记者了解到,近年石塘镇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强化市场准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等,做强做大堆花米酒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初步实现了规模效益。 

以“酒”为媒“红”为裳。我们相信,这个红色酒香古村必能花开更艳、香飘万里!

【记者】薛柏华

编辑 李幔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