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饰|一袭蓝衫客家韵,千年传承中原风

南方日报

“新作蓝衫绲双襟,步步连来爱钩针;步步钩针妹刺个,着在胸前挂在心。”一首客家老山歌,唱出了客家蓝衫的模样,朴素,简单,也唱出了客家少女的情怀,娇羞,温柔。

在以前的客家地区,男女老少穿的是一种叫“蓝衫”的服饰,又称“大襟衫”“长衫”“士林衫”,这是客家文化千年历史中的典型符号和图腾象征。

蓝衫与汉服一脉相承,又与岭南本土服饰相融,这是客家迁徙文化的见证。透过蓝衫,可以看出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又包容的性格特质。如果说,文化来源于生活,而服饰代表着生活,客家蓝衫无疑是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史实

承中原古风融岭南元素

“夫泱泱华夏,行走千年总称客;煌煌寰宇,旅居异邦是为家。”《石壁赋》里张胜友以简练的语言讲述了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及过程,“西晋以降,时移世易,永嘉之乱,安史兵乱,黄巢烽火,靖康蒙难”。

历经一路动荡,流离他乡的客家人,不管走多远,都不忘传承中原的文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带有明显的华夏特色,其中,客家服饰以朴素、节俭、方便、实用、耐穿而根植于客属地区,是华夏汉族服饰传承艺术的一朵奇葩。

据记载,汉服从黄帝开始,在汉族居住区是华夏礼仪文化的主要符号,通过自然演化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汉服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是其他民族服饰中所没有的。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南迁,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风俗带到了粤闽赣,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经过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以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教授认为,客家服饰是传承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

不过,就传统服饰而言,客家妇女蓝衫服饰与中原服饰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国古代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标志。而客家服饰往往淡化了这一方面。如:大襟衫、大裆裤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作客也是这样穿着,外出到公共场合也这样穿着。客家地区城镇,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们都是穿戴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单从外表打扮上,是很难区分出人们的身份和官阶等级的。

“家境好的人多做几身油绸、贡缎或丝绸的衣服。一般人只是在喜庆时刻或者特别隆重的场合才穿用,一过这个时刻,便把好衣服收藏起来,换上粗布衣服,这是客家人不论贫富都已形成的习惯,足见客家人俭朴持家的风貌。”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说,他收藏了不少传统客家服饰,大部分都是较为简单朴素的款式。

女子的蓝衫作为客家妇女服饰的一个典范,在纹饰上,也极少看到像中原服饰那种鲜明的等级区别。衣裳一般较少纹饰,尤其是日常便服、居家休闲服只是在袖口缝上几圈环饰或在衣襟边上镶些滚边,并不包含等级含义。妇女的披肩、围裙、绣花鞋、结婚礼服,常绣上一些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这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之意,而不表示等级区分。大红大绿的颜色在客家服饰中很少见,年轻姑娘仅在当新娘子时才穿上红衣裙。所以,同样无从颜色上显示礼制的含意与等级的规范。

特色

大襟衫体现包容质朴特质

在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内,魏金华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客家传统服饰,宽大的袖子,宽大的裤裆,一水的蓝色,给人的感觉踏实、沉静,且蓝衫的布料大多选择的是棉麻,摸起来没有绸那么柔软,但结实耐用,符合客家人节俭勤劳的特质。

客家服饰之所以又称蓝衫,是因为布料的颜色大都为蓝色和黑色,布料的种类主要是苎布、葛布、棉布和少量丝绸,这与闽粤赣地区的气候有关,这边适合苎麻、葛、蓝靛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而棉花、蚕桑的产量则较低。因而客家人就地取材,制作出了客家蓝衫。

蓝衫的代表服饰“大襟衫”是指衣服开襟的方式,早期传统的客家服饰的开襟形式主要有“大襟”“琵琶襟”“对襟”三种。所谓“大襟”是衣襟弯曲向右开口一直延伸至右腋下,然后顺着肋边与小襟重叠扣合,是早年汉族妇女服装的主要开襟形式。“对襟”就像古建筑的大门,两扇对开的形式,通常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开襟样式。“琵琶襟”大多用于背心类的服装或者冬装,男、女、老、幼均有穿着。

“客家男子大都是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裆裤,这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做客也穿它,外出到公共场合也这样穿着。”肖文评教授说。

客家服饰主要由内衣、上衣(大襟衫)、裤子(大裤裆)、鞋袜等几部分组成,客家妇女的服饰还有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用以蔽胸腹的围裙,布料多用棉麻毛料,只有在隆重场合,才使用高级的丝绸。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女衫比男衫稍长,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腋,沿侧缝直至下摆。内衣多为白色,外装均为蓝色、黑色,但冬头帕和围裙又是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成条状彩纹,为沉暗的客家服饰添上了亮眼的一笔。

实用是客家服饰的原则。冬头帕是客家妇女服饰的一个特色。勤劳闻名的客家妇女大多在外干活,她们头戴的冬头帕设计得非常科学、实用。冬头帕扎在头上冬天可保暖,夏天换种扎法,即将冬头帕的尾部叠起来,折出立体的帽檐,又可遮日防晒。

客家妇女的上衣大襟止于腰线上,便于妇女哺乳,干活时又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宽大并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带,还可用以放置物品或钱币,随身而不累赘。围裙可防脏,冬天还可把手裹着取暖。可见,客家服饰的每一处设计均体现实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人勤劳、质朴的生活风貌。

大襟衫、大裆裤、外褂、背心、百褶裙……虽然说客家服饰简单朴实,但也种类繁多,在魏金华收藏的客家服饰里,有不同种类的客家服饰,其中不乏出自以前大户人家的“华服”。“这个提花纹路,寓意着福寿延绵,扣子是鎏金的,剪裁也是非常精美的!”魏金华拿出一件客家妇女穿的大襟衫说,这一般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过节时穿的衣服,色彩也是比较丰富的。

传承

蓝衫文化亟需挖掘和发扬

从一个小盒子里取出一片蓝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衣服模样出现后,再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在许多老客家人的童年记忆中,这样制作客家服饰已经越来越远,专门制作传统客家服饰的人也难觅踪影。

在梅城老街,有一位手艺人还保留着他制作客家传统服饰的手艺,他就是曾宪从。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店面,他在这里一守就是30年,三台“老古董”衣车见证了那蓝衫流行的岁月。

“以前每到过年是最多人找我做衣服的,一天做二三十件都是有的,现在没有几个人会来这里定制衣服了……”曾宪从说,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手工定制客家传统服饰已经是“夕阳”产业了,也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

现在,传统客家蓝衫越来越少人在穿,只是山区80岁以上的老人中还有个别穿用,目前老旧客家服饰大部分都用于收藏,或作为客家传统演艺节目表演展示。客家蓝衫已不太适合时代潮流,其制作工艺费时又耗工,无法跟上新时代所追求的既快又方便。而制作蓝衫之前的蓝染工艺,比现代使用的化学染料更为复杂、费时,化学染料因不易因强烈阳光照射而褪色,且可自由调配色相、漂染又方便,在节省人工、时间的情況下,价格十分便宜,于是20世纪末以来,植物染色逐渐被淘汰甚至遗忘。客家服饰的工艺、工具、材料逐渐失传,成为逐渐濒危消失的客家民俗重要的文化实物之一。

千百年来,学界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宣传、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保留有千年汉文化特色的客家服饰——蓝衫,却研究、宣传、传承得相对较少。蓝衫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承载了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又包容的性格特质,表达了客家人的民情风俗。客家蓝衫不仅是一种服饰的代称,更蕴涵客家精神。

为了让蓝衫可以继续传承下去,魏金华建议,可以成立客家蓝衫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传承、推广客家蓝衫文化,“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专家前来研究客家服饰文化,通过他们将客家文化推介出去,甚至可以挖掘客家服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创新不同的色彩和式样,把客家服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带入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并由此发扬光大客家文化”。

他还建议,可以在博物馆或由个人专门成立一个客家服饰收藏室和陈列室,把客家蓝衫的春秋四季、从男女老幼的生活必备品到福寿用品、婚俗嫁妆及各种制作客家服饰的工具、文献史料收藏起来,展览出来,让更多的人观赏到各式各样的客家服饰,欣赏到客家文化的多彩与文明。


■延伸

不缠足的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稗类钞》中是这样描述客家妇女的。谈到客家服饰文化,值得一提的便是客家妇女不缠足。

缠足是对中国古代妇女极其残酷的摧残,充分体现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和禁锢。妇女缠足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末五代始有缠足之风,据说起于南唐后主李煜。宋代以来,妇女缠足之风十分流行。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清初统治者虽有改革此弊之意,无奈终究敌不过千年陋习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缠足之风,直至五四运动以后才真正废绝。

缠足,不但是对妇女肉体上的摧残,也是对妇女思想上的一种禁锢。客家妇女不缠足,也不事化妆,还以“天足”为自豪。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曾说:客家妇女,表面上劳苦极了,然其内在精神尊贵。她们从没有涂脂画眉缠足束胸以取悦男子。在人口千万以上的汉族诸民系中,唯一没有染上缠足陋习的,就是客家了。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实在是难得的一种幸福。清代有一位在梅州的传教士曾说:“西人束腰,华人缠足,唯(梅)州人无此弊,于世界女人最无憾矣。”

张卫东先生在《客家文化》中曾说:客家妇女不缠足,原因大约有二。其一,在南唐缠足之风兴起之时,客家先民在从事第二次大迁徙,已经脱离江淮中心地区,因而未受影响;而后他们大部分定居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山高皇帝远”,流风波及不到。其二,即客家先民驻足安居之后,马上投入生产自救、建设家园的头等大事之中,男女同时上阵,手足并用,不允许妇女缠足蜗居,恪守于闺阁之中。以后,客家男子大量外流,“半边天”一身兼任男工女工二职,耕田采樵无不为之。由于社会、经济的原因,所以形成客家女子不缠足的习俗。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陈萍

编辑 马吉池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