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图书”探讨“红头船精神”丨汕头市图书馆尝试将文化课题嵌入新载体

南方日报 汕头观察

“潮人善经商”,史多有记载。潮汕先民为谋生计闯番外、下南洋,以“红头船”精神闯出一番事业。

但其实,红头船其实不是潮汕人特有,清政府下令把整个广东出海的船都涂成红色,也就是说,红头船代表的是“粤商”。

但为什么后来成为出洋潮人特有的代名词,成为全体潮人的一个精神符号呢?这成为多年来众多学者探讨的焦点。

国庆期间,汕头市图书馆就举办了一场以“红头船精神与汕头城市文化”为主题的第五期“真人图书”系列活动,通过“真人图书”探讨何为“红头船精神”。

由真人讲述“人生之书”

据了解,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起源于丹麦哥本哈根。所谓真人图书,就是将人作为阅读对象,以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进行阅读交流。

相比传统图书,真人图书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可以让借阅者获得新奇的知识,更能增进与讲述者的互动了解。一个人读过的书潜藏在他的气质里,一个人走过的路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之书。真人图书通过讲述者自己的故事,通过梳理和反思,与读者进行了深度交流,分享了讲述者的思考。

此次活动策划人之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陈斯楷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红头船敢闯敢干的破浪势头是当前创文形势的写照,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是汕头全面振兴的动力,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是团结海内外潮人建设汕头的纽带。

陈斯楷告诉记者,“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活动将“红头船精神与汕头城市文化”这一较为抽象的文化大课题嵌入真人图书这种新鲜有趣的载体,把历史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唤起市民关注,弘扬红头船精神,尤其是激发本土、外地的潮籍青年人通过各种渠道建设家乡、振兴汕头的社会责任感。

▲在汕头市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活动中,四位学者与读者对红头船精神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受访者供图

4位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探讨

此次的“真人图书”活动,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邀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椰,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潮剧研究学者林立,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欧俊勇,汕头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特约研究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旭波4位学者与读者交流探讨红头船精神与汕头城市文化及潮剧、侨批等潮汕历史文化热点话题。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曾旭波在此次活动中主要分享侨批,而侨批就是红头船精神的载体。林立分享的潮剧海外传播,又与红头船紧密相关,随着红头船出洋的移民需要潮剧来纽系乡情,慰藉乡愁。欧俊勇分享的神明海外传播,将“人”作为历史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将红头船升华为一种精神。此次陈椰分享他关于“潮人原乡”“文化族群”研究,立足点也是海洋文化,即红头船精神。

“红头船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在陈斯楷看来,“是潮汕人在这几个世纪中赋予了红头船这种交通工具独特的精神内涵,让其发扬光大。”

那何为红头船精神呢?

“红头船精神一方面是闯干开创的勇敢;另一方面是无论在哪都心系家乡,都有‘我是潮汕人’的觉悟,潮汕人积极用各种方式参与建设,让家乡更好。”陈斯楷说。

陈斯楷给记者解释道,红头船不是过气的历史名词,而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一方面是潮人先辈从潮汕本土闯南洋、走四方的胆略和气魄,在客观的限制下敢于冒险挑战,抓住机遇“翻盘”,凭借坚韧开拓的精神,形成著名的海内外潮州商帮,将“红头船”变成潮商的代名词;另一方面,走下红头船的移民在侨居国站稳脚跟后,心系红头船的港湾故土,不余遗力反哺桑梓,从近代的社会革命到现代化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并将包容万象的华侨文化流入潮汕文化的血脉。

在汕头发改局办公室工作的蚁丹是这次“真人图书”活动的读者之一。参加活动之后,她对红头船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潮人依海而生,依海而居,潮人的世世代代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华侨是潮汕文化中最闪亮的地标名片。历史见证了华侨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支持者,经济困难时期的大力支援者,改革开放时期的直接参与者,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红头船精神正是与华侨展示出来的精神息息相关。”

“我认为,创业有胆、做人有仁、生财有道、散财有义是红头船精神内核。”蚁丹说,潮汕华侨通过乘红头船冒险闯天下而缔造的红头船精神是潮汕文化最宝贵的取之不尽资源。“对此,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弘扬,而且要发扬光大。”

【全媒体记者】沈丛升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