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化州:国家级非遗《跳花棚》迎来新生代

化州广电传媒
+ 订阅

【摘要】非遗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我市在探索和总结各种有效方式加强传承人培养的同时,通过宣传和针对性的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对传承人的价值认知,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以综合措施保障非遗传承的持续性,让非遗大放异彩。

近年来,我市一直大力推动非遗进社区、校园活动,使非遗不能只留在田间地头,让非遗教育成为重要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让非遗在今天起到推动时代化、大众化、市场化、世界化和艺术化的积极作用。

《跳花棚》是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跳花棚属于傩舞的一种,俗称“跳傩”,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不想在我们这一代人让化州跳花棚失传了。”年过花甲的跳花棚传承人张振谦面对记者时,说出了他的期盼。

【采访】《跳花棚》传承人 张振谦:我们是帮传带,一方面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培育一些人。所以,跟我学的的有几百人,但是最尖的就十几个人,就是那种自己传的,自己可以教的。另一方面,我们搞了两个传承基地、培训基地,一个是老人的,就是在夕阳红歌舞团的,还有一个是幼儿的,在化州市河西幼儿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州跳花棚曾经兴盛过,也曾有过后继无人的危机。如今,这支地方民俗传统舞蹈正不断发展壮大,演员也愈加年轻化,这让与张振谦这一代的传承人看到了希望。

【采访】《跳花棚》传承人 翁 燕:这个跳花棚呢,就是要到学校、到村,培养传承人,使当地人人都会跳,大家都会跳;第二就是着力抓好跳花棚传承人的培训,通过这个保护传承跳花棚文化,从创作元素、编排等方面赋予新的元素,使人家有一种新的感觉。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