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红场茶是这几年才兴起,其实红场镇的种茶历史已有很久。”80后的罗俊钦清楚记得,自打懂事之日起,父亲就是一名茶农,当时村内种茶的人还有不少,走在村道都能闻到阵阵的茶香。但不知何时开始,茶就越来越难卖,茶农也越来越少,“有些人干脆外出打工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彼时,罗俊钦意识到政府对山区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就果断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种茶。
经过几年的奋斗,罗俊钦如今不仅带动村民走上“以茶致富”的快车道,更把红场茶这一历史久远的产业成功“盘活”,使茶叶生产一跃成为潮南区红场镇的农业主导产业。
改良升级红场土山茶
清晨,当大多数城市人仍在睡梦中,罗俊钦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驱车来到茶园,一边指导村民为茶树除草、施肥,一边检查茶树生长情况,为来年的收成做足准备。
罗俊钦今年35岁,是红场镇审者村茶厂的负责人,也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初中毕业时,他跟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在经历了十年的打工生活后,他得知当地政府将大力发展特色茶叶产业,就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并逐步接手自家茶厂的生产和管理事务。
审者村位于潮南区红场镇中南部,站在村内的至高点望去,连片的茶园点缀在山坡上与山脚下,茶叶随风摇摆,茶香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一片“世外桃源”。但就是在生态资源如此丰富的当地,茶叶生产却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低迷期,甚至该村还曾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茶叶最便宜时,一斤几块钱都没人买。”罗俊钦记得,那时候的红场茶销量不佳,滞销严重,而之所以无人问津,归根到底就是其口味苦涩、难以入口。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茶的口感。为了“盘活”红场茶,罗俊钦在学习父辈种茶和制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钻研,最终将红场土山茶改良升级,使土山茶的茶香浓郁,口感甘醇。得益于此,茶叶年产量也逐年增长,年产额约达3万斤,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产值约20万元左右。
在罗俊钦的努力下,审者村的茶叶在短短几年间焕发了新的生机。而罗俊钦在管好茶厂的同时,也经常深入到农户家中,指导农户发展茶叶。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种茶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原本弃田外出务工的10个茶农纷纷回家种起了茶叶,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在审者村周边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68亩,茶叶产值也比往年翻了几番。
“红场茶‘复活’,农民们收入增加了,我感到很高兴。”罗俊钦表示,做茶的经验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的,政府有推荐种茶,作为农民就要种植和拼搏,以此来打开茶叶市场。接下来,他打算为茶厂打造一个品牌,注册一个商标,把红场茶推广出去。
打造山区绿色经济
事实上,在靠山吃山的红场镇,像罗俊钦这样通过“以茶致富”的个例还有很多。茶农增收,茶叶产业增效可以说是红场镇近年来发展的真实写照。而在这背后,得益于红场镇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发展无公害茶叶产业,通过项目建设带动茶叶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的升级。
在茶叶种植方面,红场镇近年来引进扩种“鸭屎香”“单枞”“锯朵仔”等优质茶叶茶苗,不断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不仅打造了汕头市优质单枞茶生产基地,成立红场镇青绿、红苏香等专业合作社,还成功申请了“红场青绿”商标,以此扩大红场茶的知名度。
数据显示,2015年全镇完成农业产值1.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9.4%;2016年1—8月全镇完成农业产值7956万元,同比2015年增长7.5%。
截至目前,红场镇年度改造3000亩老茶园,新种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茶叶收获面积5000亩,现有种植农户1500户,自制作坊33个,茶叶加工厂4个,年产量可达50万斤,年创产值7500万元,占据全镇农业生产总值一半以上。
“我们计划2017年底新建620亩示范茶园,改造300亩老茶园。”红场镇农业办主任汤锡桂表示,接下来该镇将推动产业技能培训,邀请华南农业大学茶叶专家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水平和加工制作能力,同时计划引导辖区内有劳动力的精准贫困户,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参与优质茶产业,从而走出一条产业脱贫之路,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而依托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该镇负责人还表示,今后将不断提升种植水平和茶叶生产能力,全面打造精品茶叶示范园区,把茶叶园区建设成集游、购、娱于一体的文旅、茶旅休闲体验区,实现文化旅游与茶叶产业相互带动,不断探索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文/图: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