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
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由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旧厂房改造而成,将利用中南机械自身的制造资源,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资源,为进驻团队提供全方位管理、资金支持以及持股孵化等全链条的服务,并采用“企业产业化平台+高校创新团队+政府政策支持+持股孵化”的商业模式进行运营,最大限度、最高效地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旧厂房变身智能装备孵化器
对比上半年,大沥镇广佛路、广佛新干线立交桥相交处的中南机械老厂区已彻底改变了模样,新修葺的外墙端庄大方、简约明亮的办公楼高端大气,除了生产“雪龙号”科考船所用燃油共轨的制备车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他厂房已经变身为一个集科研办公、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还有了个高大上的名字——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
△6月22日,随着南海区及大沥镇招商推介专场系列活动启动,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开业。(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这是一个企业主导的智能装备孵化器,按照股东之一——中南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冠的设想,这里未来要成为广东省内最大的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器,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配备试制车间和检测实验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
被业内誉为“上天下海的隐形冠军”的中南机械为何要打造产学研合作的民间样本?其背后是南海上万家民营企业面临的资本与技术之困。目前,佛山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直逼6000亿元,体量占据整个珠江西岸的半壁江山,上下游涉及企业超过1万余家,大部分集中在南海,但多是中小民营企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资金和技术的瓶颈。与之对应的却是,很多科研团队聚焦智能装备领域,但其理论却没有设备基础支撑产业化。
△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孵化器展厅展示机械臂。
如是背景下,许冠决定打造一个专业的智能制造产业化平台,以3D 打印、机器人、自动化工厂、智能医疗装备、新材料为方向,依托自身在精密机械加工、数控装备整机制造及供应链服务方面的优势,将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
这一平台被寄予厚望,南海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汉全就曾表示:“中峪智能将加快大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优化产业资源的配置,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形成新的核心动力。”
消除科研产业化“最后一厘米”
“实验室的技术成功并不意味着产业化落地的成功,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都是影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厘米’。”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瞿金平看来,当前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极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指挥棒”不一,“科研院所的导向是科研论文等,只要实验技术成功即可,而企业的导向是市场,能否变现赚钱才是标准。”
据介绍,中峪智能将引入5~10个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创新团队,10人以上的教授专家和50人左右的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员,并由中南机械的技师提供技术支持,专门组建团队来做项目对接、变现,可以把大学实验室里有前景项目直接产业化,而且节省了60%以上四处寻找供应商及材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产品从工业化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成功率。“整个孵化的过程将会非常快,一到两年便可完成。”邓晓荣说。
政府打造平台接棒科研产业化
截至今年8月底,中峪智能首期已引入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创新创业团队20个。在邓晓荣看来,中峪智能磁性如此之强,大沥镇政府功不可没——今年相继为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及广东省3D打印(佛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揭牌,两者都可为孵化团队服务。
△中峪智能机械智能装备孵化中心已运行近3个月,吸纳不少创新团队进驻。/企业供图
南海增材制造加速器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未来从中峪智能孵化出来的3D打印项目,可以在这里落户并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大沥镇还拟将总面积达到158亩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为示范基地,接棒中峪智能孵化项目的产业化。这样的无缝衔接将加速项目的发展,令其产品快速批量生产,实现市场价值。
接下来,中峪智能将继续在珠三角范围内寻求企业合作,同时与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风投公司合作,深化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