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你是否还在坚持
每一期的秋实讲古
是否如您所期待
是否在您的“阅历”中增加一点
不管结果如何
秋实蜀黍仍然在《秋实讲古》里
等着你哟~
本期秋实蜀黍会带我们探秘
韶关三楼之风烈楼
☟☟☟☟☟☟
最早知风烈楼,是在写南北朝武将侯安都时了解的。侯安都是中国南方较早出现的参与朝政的历史风流人物,他辅佐陈霸先建立陈朝。一直以来,侯安都都不太出名。虽然韶关纪念古曲江三大名人的建筑物就有纪念侯安都的“风烈楼”、纪念张九龄的“风度楼”、纪念余靖的“风采楼”。风烈楼和风度楼均在二十世纪被毁,现仅存纪念余靖的“风采楼”。其中,张九龄和余靖都广为人知,但侯安都的名字却让人有些陌生。
风烈楼原貌
最深查历史,原来,在纪念侯安都之前,风烈楼就已存在,据资料显示:风烈楼原名“文奎楼”,位于风度下街(今风度南路的井巷和学士巷相对横跨街道中间),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文奎楼的“文奎”,即是“魁星”(天上北斗七星之首,称之为“魁星”,俗称“文曲星”),供奉“主管文运”的魁星神像。魁星神的形象是赤发蓝面,身穿黑袍,立在鳌鱼头上,左手捧着墨斗,右手执着毛笔,提起一脚作踢之势,其举动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笔点定科举应试人的名字;二是所谓“魁星踢斗,独占鳌头”。
20世纪50年代风烈路
明、清两代,每逢初一、十五的两天。韶关学子都踊跃登上文奎楼,朝拜魁星神,祈求魁星神怜悯、抚恤“十年寒窗苦”,显灵现身“点定”他们来日京都赴试,名题金榜,登科进仕,光宗耀祖,门庭生辉。
民国八年(1919年),滇军总司令、粤赣湘边防督办李根源,爱护地方文物古迹,发起重修“三风古楼”,出于“崇武”观念,将文奎楼的魁星神像拆除去,改为供奉南朝陈、隋时代的武将侯安都(乳源人)、麦铁杖(南雄人)的牌位。同时,将文奎楼更名为“风烈楼”。风烈楼因为拱门窄小、横跨街道,过不了汽车,在1930年前后,扩建街道时被拆除了。
1935年,曲江大桥(俗称南门大桥)竣工通车。同时,拆除城墙的南门地段,铺筑好新的马路。参照风度楼有风度路、风采楼有风采路的先例,尽管风烈楼已不存在,当局采纳民议,却将新开的马路取名为“风烈路”。后来,风烈路相继建起商铺、民房,构成一条热闹的街道,市民称之为“南门大街”。
解放后,风烈路改名为“解放路”,是有其纪念意义。194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韶关是从曲江大桥经过风烈路进入市区。
作者:秋实
编辑:朱海雯